我光知道抽烟会上瘾,喝酒会上瘾,谈恋爱会上瘾,没想到吵架也会上瘾。这不,前两天和朋友在电话里为民工孩子的读书问题“开口吵”,今天则和一位没见面也没闻声的朋友在纸上吵。为什么如此激动?最主要的原因是讨厌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凡事就爱否定人的人。人家年轻老师一片好心出个点子,学生和家长都认可了,他偏跳出来说“不宜提倡”,而且给了一顶“容易引导家长唯考试是举”的大帽子。拜托!人家一个小学老师怕还没这么大能耐——难道唯考试是举不是现在的教育现状吗?难道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新措施而引起的吗?此是一点;二是年轻老师有想法肯动脑筋首先要鼓励,还没弄清情况就先大帽子否定,那以后谁还敢创新呀!此其二。——当然,我承认我的气也盛了一点,以至根本不会写言论稿的我居然也一气用10分钟写了下面这篇小文。如果有不妥或过激的,请各位朋友原谅则个!
附1:对方原稿
据晚报1月19日报道,1月18日,市区各所小学纷纷开始了期末考试,某校三年级某班的孩子考得格外用心,因为考试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个寒假的作业量。即期末考试成绩到95分的,免做2题;到97分的,免做3题;到99分的,全免。
现在提倡“减负”,学生既然没有考好,就等于是所学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应该做家庭作业。相反,考试考得比较好的,即在95分以上的,可以少做或不做家庭作业。这位老师的这番“理论”,乍听起来颇有道理,但仔细思之,觉得有点不妥。试想,考试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一次考试是难以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的。也就是说,一次考试少考了0.5分,并不一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少了一点。笔者不禁想问:考了94.5分的,为什么就不给减免作业?0.5分之差就能够断定这个学生学好了而那个学生没有学好?考试考得好就少做或不做家庭作业,等于是把考试成绩与做家庭作业挂钩,也就是把考试与“减负”挂钩。这样,很容易引导学生和家长们“唯考试是举”,也就是“唯分数是举”,以致考试分数完全成了学生负担的晴雨表,孩子的快乐与否完全受制于一次考试,显然是不宜提倡的。
附2:本人辩论
晚报19日报道市区一所小学的朱老师把期末考试成绩和寒假作业“挂钩”,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复习仔细应考。笔者为这位积极帮助学生“减负”的朱老师叫好。
昨天,晚报时评版面刊登了作者文九哥的文章《把考试成绩与“减负”挂钩不妥》。作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引导学生和家长们“唯考试是举”,也就是“唯分数是举”,以致考试分数完全成了学生负担的晴雨表。他想问:考了94.5分的,为什么就不给减免作业?笔者认为作者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唯分数是举”是目前广大家长和老师不得不面对的教育现状,而不是因为老师的这个新措施所引发的。一个人在世上应该做有意义的事,而不同年龄段的人则有不同的“任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学习。怎样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然是考试。不管承认与否,就目前来看,考试仍是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也正因此,高考一直是广大中小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减负”之所以“执行难”,正是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朱老师的做法正是在引导学生们积极面对这样的现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应考习惯。作者问:“考了94.5分的,为什么就不给减免作业?”请问如果是高考,能相差0.5分吗?作为一项制度的规则,肯定会有一个杠杠,让学生早点知道“不能相差一点点”对他们的成长同样有好处。
其次,所谓“温故而知新”,适量的作业可谓学生的“天职”,而朱老师能结合当前教育中的“减负”热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给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作业,既是一种创新,也确实能为学生减轻作业压力。朱老师布置的作业显然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奖励,不是对“94.5分”学生的惩罚,而是对95分以上学生的奖励,其引导方向是让学生争取更大荣誉和快乐,而不是为增加作业量而苦恼,又怎能说朱老师的做法会使得“考试分数完全成了学生负担的晴雨表”?
第三,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要弱,需要一定的措施予以监督或激励,朱老师把少做作业作为一种对学生很见效的奖励措施,有何不妥?现在的孩子吃好的,玩好的,父母又疼爱,很多时候给他们物质奖励的效果是微弱的,朱老师能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出发,推出新的举措并且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不应该受到误解和批评。作为家长,笔者为朱老师能想方设法敦促学生认真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帮学生“减负”的做法热烈叫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