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说关于“热血青年”的那场事,射手座的优点是很能够“放下”,一件事情尽管让自己难过心烦,但是真的决定放下了,也就真的会不再在意。但是今天的两件小事,使得我有再上来说两句的冲动。
无意中看到嘉兴一位著名文化人的博客上,贴了部分我的那篇关于嘉兴新年中考的文章。博客是天涯上的,作者很面无表情地说:“1月12日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沈爱君关于今年中考的文章,文章称今年不允许外省学生在嘉兴借读高中,并说是为他们三年后的高考着想……”文章随后说,“另有消息说嘉兴的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们急成一团,据说嘉兴有七八所民工子弟学校,有民工子弟数千人……”我看了急啊——不是前半部分而是后半部分,我确切知道嘉兴市本级有民工子弟学校16所,人数两万余,整个嘉兴民工子弟人数为9万2。
现在,让我来说说我和那个热血青年争吵的具体内容。他说:“你要把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们的着急写出来,给教育部门压力……”我没有拒绝,事实上的确有好几个校长来找我,我随后就和教育局相关领导沟通了,领导的回答是:“这个问题不是浙江省能解决的”——这个答案我两年前就听说了,然后我帮助争取说:“那么能不能让家长和学校签个合同,表示自己三年后的高考全部由自己负责,然后让他们在嘉兴读高中?”领导说:“这样做必须慎重,一是外来家长不太懂得教育部门规定,他们可能不清楚这份协议的意义;二是高考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旧教材不一,在禾人数又多——”换言之,实在责任重大。我继续争取说:“那其中有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又特别想留在嘉兴,能不能让他们先读,然后让家长在三年里想办法解决户口问题……”其实这个是有难度的,打工的家庭买房子谈何容易,而目前的户口看来只能通过买房子解决。领导回答说:“好的,我们继续商量一下再定!”我赶紧说:“那我继续关注!”
但是我这样的回答让那位热血青年很不满,他坚持认为我市的有关部门太软弱太没主见太冷血,坚决让我写报道“敦促”相关部门同意这些外地孩子读高中。他甚至热血地表示:“实在不行,我认为可以在嘉兴成立民办高中,我志愿去教语文,不拿工资,然后去嘉兴学院招大学生教其他课程……”我问他那三年后高考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各地虽然用的是新旧不同教材,但是新旧相差不大的,我们只要用心教,这些学生回去高考肯定能考好的……”我的天!这样的说法使得我有足够的理由和勇气辩驳他不懂教育。我给他举例说:“旧课程小学一年级学生恐怕不用学会100个字,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是要认识400个字。旧课程大多要求背诵,而新课程更多要求理解并动手,比如新加了一门叫做综合实践的课程。”我之所以在今天说得这么详细,是我在想上面提到的那位文化名人博客上关于嘉兴民工孩子的人数和学校数字很可能出自我的这位热血朋友口中——那和实际数字实在相差太大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两位是很好的朋友。我想如果我按照这位热血朋友的“指示”去做稿子的话,那才是害了那些民工家长——先不说学校成立的资质能否批下来,那些家长也许会认为晚报推荐得有道理而真的选择去这样的学校报名,那就是晚报也一起“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没有商量余地的拒绝了。
让我今天来说的另一个小事是,下午去计生委开会,才知道他们的口子上为民工孩子这一块的工作可真是一大堆。开发区有对安徽来的超级夫妻,结婚15年生下9个孩子,7个在老家,2个在嘉兴,报道见报后,很多人在感叹,感叹得最厉害的是开发区的计生工作者——他们今年的工作考核肯定没法通过了——眼皮底下有这么超生的夫妻。晚报的报道对计生工作作了很好的提醒,同时也让他们听到了很多禾城市民的不满:这样的超生,他们的违归生育社会培养补偿费是老家征收去的,却使得嘉兴的计生工作任务没完成,而孩子今后的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政府的优惠补贴则由嘉兴来负担。其实这个情况早已显现,多数民工孩子有兄弟姐妹,不少还有两三个,这些孩子在嘉兴受到教育的补贴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的父母在嘉兴工作,“为嘉兴的建设出力”。但是统计时的数字却很快出现了“疑惑”:怎么有的夫妻来禾两三年却有10多个孩子在嘉兴读书?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有些打工者在获悉嘉兴教育对外地孩子的优惠后,居然把老家亲友的孩子全拉到嘉兴来读书,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并不在嘉兴。换言之——他们在占用嘉兴本地孩子的教育福利。
这些,其实是政府的事,现在之所以积极提倡“和谐”,是因为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存在。我很理解热血朋友的人文情怀,但是现实很多时候会给我们的笑脸一个响亮的巴掌。当然也不必沮丧,有些事情,做了总比不做好,说多了就会有点作用。套用一句晚报读者发来的祝福短信:“我不当上帝好多年,所以只能用短信祝福你新春快乐!”
我们都不是上帝,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