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是用来干吗的?曰“调养身心”,曰“家人聚会”,曰“外出旅游”……但是,这些年来的长假早已失去自己的领土——不叫假日叫“黄金周”。谁在黄金周里喝到了“粥”捡到了“黄金”?除了景区和旅行社,还有谁?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听到长假就想起弯弯曲曲彻夜排队购买回家车票的队伍?想起景区里密密麻麻不知看人还是看景的人群?想起长假前加班加点时的心猿意马和长假开始后两三天恢复不过来的“综合征”?
在被叫做“黄金周”以后,劳动节和青年节从此“低头伏小”潦草而过;临近国庆的日子里整天想的说的都是“去哪里”,而不是今年是“建国多少周年”;在拥挤的火车上寂寞守岁然后在大年初一或初二的日子里迎来迟到的“团圆”……
当然,不能把长假一棍子打死。曾经,它让我们觉得一年的所有岁月都那么轻松——经过三个长假的“切割”,在每一个感到辛苦或烦躁的时候,一个可以放肆休养的长假已然悄悄来临。没有长假,全国那么多地方又怎能走遍?没有长假,四季的忙碌奔波如此漫长而无趣!没有长假,在如今这样的快节奏高负荷生活中,有谁舍得奢侈地调休21天?
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我国还有那么多不能享受长假的人,他们在那21天的长假里有多么不方便?原本可以早早办好的事情被一拖再拖,拨打一些部门的电话要么没人接听要么“资料拿不出来”……在相关的措施和素质还不能配套的时候,21天的长假里是含有一些“不公平”因素的。
再回到开头——放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放松身心,而放松身心难道只有外出旅游一种办法了吗?家是宁静的港湾,天伦之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和深情,如果端午、中秋、重阳、除夕都能放假,至少可以让中年人带着孩子陪着父母“传统”一把,也可以让年轻人铭记这些代表中华文化的特殊日子。
在我看来,假日是心灵的事情,和“黄金”无关!一定要“zhou”,那也应该是假日里和亲友们一起喝的那碗清雅暖胃的“粥”,而不一定要足额七天满世界乱窜的黄金“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