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blog文章《别说北大不一流》,里面提到“在发来的纸质《入学指南》和光盘上详尽介绍了北大的历史渊源、名师、学科成就、文化特色、包括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什么地方修自行车的位置、家长送孩子报到住那些宾馆、招待所,价位、联系方式都给你列出......更具特色的是现在网上就能查到新生的学号,你住在那栋楼、那个寝室,那个铺位都安排好了”
http://blog.sina.com.cn/u/3e7a0f6e010005e8
有朋友参与了北大新生迎新工作,参与了《入学指南》以及光盘筹备等方面工作。刚才,特意打电话告诉他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赞扬。我的希望,是他们能够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能够再接再厉。
我不想讨论北大到底是几流的,也不想讨论北大的服务部门水平如何,因为牵涉到社会大背景,比较沉重。我想说的是,借助IT,学校、政府这些公共服务部门正在越来越人性化。
信息化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不是什么新课题了,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一点。
从北京大学的实践看,对内服务方面:学生可以查询考试成绩、查询规章制度、查询人员信息(这在电子政务领域算是初级阶段),还可以在校长信箱里面反映问题(中级阶段),也可以网上选课(比较高级的功能,有4年了吧?——这里的高级不是说技术的高级,而是参考电子政务模型)。教师的网上服务没有用过,不好评价。
现在看,北京大学有待加强的是如何借助IT的手段为校外人员服务。
为新生及其家长提供光盘、网络查询功能,算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了吧。根据我自己多年前入学的经历,很多人到大学之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化能够为其带来的潜在收益比较显著。
很高兴北京大学借助信息化向人性化服务的方向上又迈了一步,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根据我在电子政务方面的积累,北京大学也许应该考虑对各个部门推出互联网服务的激励机制(内部激励)、互联网服务的延伸(所谓多渠道服务,比如短信查询、电话查询)、互联网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以及完善、互联网服务的业务持续性问题、互联网服务的安全问题
上述问题中,有的比较学究气一些,只说一个通俗的,多渠道服务问题:现在的财力,北京大学应该无法自己建设并且提供呼叫中心服务,短期外包给专业呼叫中心也许是权宜之计,建立短信或者wap查询也许是适宜的方法。
随便说一句,入学指南体现了Web
2.0的精髓——网友参与内容的创造。据我所知,这份指南的原型是北大BBS上的网友自发地组织的,类似于Wiki百科全书。
信息化服务,让我想到了为学里面这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以。随着大学服务部门融入新的血液——我曾经跟我在北大的朋友讨论过高三家长博客现象,他们还是很关注新生事物的——他们的服务会进一步提升。
(恩,本文不是媒体发文也不是项目说,逻辑似乎有些发散,见谅)
(恩,本文不是媒体发文也不是项目说,逻辑似乎有些发散,见谅)
后一篇:您的手机安全吗?是否是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