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刚去抢棺材,又去拆屋子”,我们需要怎样的宅改?

(2018-08-28 23:30:58)

文/洪巧俊

 

“刚去抢棺材,又去拆屋子,那是要干嘛?”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86岁的下少芳道讲。从7月30日开端,她便跬步不离守着住了30多年的屋子,死怕有干部带人去拆失落。

“干部道,拆了屋子好脱贫,”余干县玉亭镇排岗村77岁的张云秋愤慨天道,“活到那把年龄,出念到当局借要拆屋子。”7月30日,他家的老宅被村干部带去的发掘机“钩倒了”。

“如今做饭的中央皆出有。”张云秋76岁的老陪女正在女子房前的台阶上暂时拆了一个灶“露天做饭”,“下雨便受饿。”

这是最近《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4期)刊登的《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在该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正在余干县,徽派作风是民圆指定的平易近居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正在外地也发明很多六七层的楼房上均减拆了徽派作风的马头墙。有住民称,那是当局出资一致施工建筑的。颇具挖苦意味的是,很多被撤除的老屋子恰是传统平易近居的保存,局部木构造楼房的雕花窗、马头墙、杂卯榫构造等保管着传统的平易近居特征。

正在上半年的“抢棺砸棺”活动中,86岁的下少芳白叟幸运留下了棺材。眼下,玉亭镇取排岗村的干部们又正在做她取家人的任务去撤除老房。“村干部那几天曾经好几回道要拆,没有晓得哪天便会被‘钩机’(发掘机)钩倒。”

其实记得住乡愁,有历史文化价值是这些老房子。这种不尊重农民意愿的强拆,其宅改的步伐显然会步履维艰。

最近几个月的时间,有许多网友一直在问巧哥对宅改的看法,由于问的人多,无法一一回答,今天巧哥就统一作个回答。

如果朋友看了巧哥之前的文章,就基本知道巧哥的立场。巧哥写了系列宅改的文章,尖锐批评了不尊重农民意愿,“一刀切”的强拆,以至出现了“明经国”事件,但巧哥支持家乡余江那种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干的改革,政府不参与、多引导的做法。如今这种改革成了全国的先进示范。

为了让各位朋友好理解,以巧哥的村庄为例。巧哥的村庄是看到邻村宅改后,乡亲们主动要求宅改的,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我们洪家三大家族,每个家族选出3人进理事会,理事会一共9人,毎个家族一样多人,主要是达到一种平衡协调。

多年前,我们村曾因建设高速公路征地分钱,村民们闹得四分五裂,到北京告状上访,围攻乡干部……村里人常相骂打架,有的打得头破血流住医院,有的打官司的,闹得鸡犬不宁。由此洪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上访村、问题村。

但没想到宅改把三大家族捆绑在一起,心齐了,村里的事就好办了。横竖修了三条路,过去抬打谷机都不好抬,如今小车可以开到毎户的家门口。空出的宅基可解决10年的村里建房问题。

当初村里也有人反对,但村庄变样了,他们不仅不反对,还主动为宅改服务,捐款支持村里的建设。

思想观念的转变,显然来自于“宅改”与新农村建设,“宅改”让乡亲们看到了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和美好景象,看到了子孙后代的福利。

在外工作经商的青年自发地成了洪家村“青农基金会”,捐资为村里做点事情。春节,他们走访慰问全村40位70岁以上的老人,出资修复了村里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井,评选“好媳妇”,对孝敬婆婆的“好媳妇”给予奖励让尊老爱幼,和睦邻居,相互帮助成风尚。

“空闲房屋到处是,道路窄的不通车,废弃猪牛栏厕所,倒塌生草污水流,环境差得没人住。”这是一首在网上流传甚广、关于乡村旧貌的打油诗,用它来描述“宅改”前的洪家村再合适不过。

通过“宅改”,我们村不仅改出了新天地,更改出了新风尚,成了闻名遐迩的文明、生态、书香村。

如今来我们村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我们村庄的风水也越来越好,乡亲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如果朋友不相信,可去余江县平定乡洪万洪家村问问我的父老乡亲们。

为什么巧哥坚决反对“一刀切”的殡改,一是没有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达不到节约土地的目的,三是破坏了千年传统文化,四是老百姓没有获得感,五是有“死不起”的疑虑。集约化建公墓,有着利益链,按照家乡风俗,葬在他村是孤魂野鬼,出殡如穿过他村,有不稳定的隐患。

巧哥为何支持“余江模式”的宅改?

一是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办,让农民有参与感、获得感。

二是真正地节约了土地,“肥水不流外人田”,拆除的宅基地还在村里,解决了村里宅基地紧张的局面。

(比如我们村宅改前新房都是建在粮田上,村民建房不但要找关系批,还要用最好的地换,付对方几万元钱,如今空出的宅基可解决10年的村里建房问题。

三是保护了有价值的老房子,古井、古树等,留住了乡愁。

四是通过宅改,改变了村容村貌,让村庄靓了;

五是危房不拆,存在着安全隐患。

(危房砸死老人、孩子的新闻不少,这个巧哥要多讲点,因为保护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资金改造,房主拿不出钱来,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危房不拆,存在着安全隐患。老房子改造,往往比建一幢新房还要钱多,大多村民不愿干。不拆,村里其他村民有意见,孩子们在村里乱跑,说不定哪天倒塌,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可贵。但如果村民愿意出钱修整,还是好,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肯定比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要有价值。当今一些地方搞新农村建设,老房子拆完了,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楼房,还讲什么发展旅游业?那些老房子才是最有味的民宿。)

巧哥坚决反对不尊重农民意愿,“一刀切”的宅改,我的家乡人多地少,而人少地多的地方,宅基地充裕,没有必要“一刀切”,可以多留些老房子,可以通过村理事会民主协商,把有价值的老房子留下来。

比如江西省奉新县澡溪乡三板桥村民向巧哥说,已存200多年的古建筑廖氏宗祠,占地620平方,宗祠风格独特,雕栋刻石、花门花窗都表现了江西独特的传统工艺,和高超的技艺,尤其是那10根重达2吨5米长雕花石柱,更具艺术价值。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nCRfX0D2rS0RwrVjysD3tg0b8A0KvlDK3Hg5Hmhky5zsNUFhT6QAWYVfJtJrE8nph8XuicJDXTaWhWrUyScYW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nCRfX0D2rS0RwrVjysD3tg0b8A0KvlDZ4YfsMjuOHmFLXiaDfFWiaIiaZZYzmSDUKazqfMQMInrsrWQjSKujNVK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当地政府称廖氏宗祠不在官方保护名册,自然也就得不到了古建筑保护,而乡政府以产权属政府为名,影响秀美乡村建设为借口,欲将该建筑拆除。这显然是不珍惜古建筑的珍贵,这样的清朝古宗祠,只会越来越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活的灵魂,也是最好的乡愁。巧哥希望当地政府尽量保护这样的古建筑。

巧哥说过,古建筑老房子,是存放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望,尤其是对游子渴望。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游子的根,也是我们的根。

当老房子没有了,古树没有了,童年的记忆也没有了,乡愁也就不再有了。


这是巧哥的新号“巧哥有话讲”【hqj7815】!巧哥初衷不改,只为苍生说人话。您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巧哥最大的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