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过年越来越没有气氛了?

是什么让过年越来越没有气氛了?
洪门雨露
今年的新年就这样过去了,平静、如常。
各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一出台,似乎连最后一点年味都丧失了。
这两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对过年的向往也愈来愈少。定神一想,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过年前专程买过新衣服新鞋了。那种在爆竹声中穿一身儿崭新的衣服的喜悦感,好像随着消失的烟火声儿一起隐却在时光之中。
有人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大家都穷,平常谁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孩子每天都盼着过年,因为过了年才有肉吃。
在那时候,过年就是大部分人最殷切的期盼,因为那意味着他最原始的欲望在那几天能够得到满足。
所以从前的年味儿可足了。
那按照这个说法,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年来,发展世界都有目共睹,但要说最为直观的,其实还是大部分人都吃饱了饭,也都能吃上肉了。
所以当一个人的需求与欲望在平常的日子里就被满足时,过年的期盼就大大打了折扣。年味儿也自然而然的就淡了。
过年,过新年。
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过去的一年结束了,不论好坏,都将在这一天过去。人们穿上崭新的笔挺衣裳儿,以一种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一年,并希望有一个好的新开始。
可能有人会说,在饥饿的年代,任何意义都抵不过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
可即使人们不再饥饿以后,为什么那些过年的意义却依旧愈来愈被淡忘呢?
看现在有些人,只有在吃年夜饭的那一个夜晚,看着春晚倒计时响起来的时候,才会哗的一下想起来,哦,这是过年了啊,怎么之前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没有呢?
其实归根到底,不过是在今天,人情被普罗大众所看淡、疏忽了。
经济发不发展,日子好不好过,其实都不是年味儿消失的真正原因。
如今的人,不论身处何时,都是一副对着手机笑的春花灿烂,却对身边人一脸漠视的模样。
三百六十四日日日如此,当然过年那一天也无所幸免。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这一年又一年的新年过去,浮生眼看着也走了半载,人生在世,一盏心灯长明照亮了身边的人,才能生生不息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