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适合自己的角色
标签:
娱乐 |
找准适合自己的角色
洪巧俊
在最新一期《读者》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日本演员田中邦卫在拍摄《追捕》时,对导演埋怨说:“我一直只能扮演猥琐、丑陋、瘪三的形象,这不公平。”于是导演让他演警察官,看看效果如何?结果田中邦卫穿上皮夹克、骑着马、握着枪,形象就如一个鬼鬼祟祟的逃兵,让现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其实田中邦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只不过他在行厌行,不珍惜现有的角色。有人天生就是演反面人物的,你叫他演正面人物不“砸场”才怪。而事实上田中邦卫已经是“砸场”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只适合演反派角色了。导演说“戏路不同,努力相当”的话给了田中邦卫很大启示,从此他去演极具个性的配角,将这类角色演得炉火纯青,成了炙手可热的演员。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有些人本来现有的职位很适合他,可久而久之就厌倦了,而没有坚持下去,结果是一生碌碌无为,生活得并不如意。而有的人就因为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就一直坚持下来,且痴心不改,最后是有作有为,成名立业。
在我的朋友圈中不少是手艺人,由于他们自始至终做一件事,他们成功了。比如章燕明、吴光让,他们一个是做手拉坯壶的,一个是捏泥塑的,一年365天,他们几乎天天是与泥巴打交道,没有成名之前几十年间,这手艺并不赚钱,甚至有时连养家糊口也难,但他们还是一直坚持下来,他们深知这个角色不演下去,这祖传的百年老字号就可能断传,他们不仅坚持做这手艺,而且做得精湛,超越了前人。如今,章燕明成了国家级大师,吴光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文友徐迅雷,30出头就当上了镇党委书记,那时他是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如果他一直当下去,用一句电影话就是“搞个师长旅长干干”可能没问题,但却少了一个有正义、有影响力的知名杂文家。开始他去当镇党委书记,很多人会认为他找准了位置,为何?因为中国还是个官本位社会,他从杭州市机关去基层任职是锻炼锻炼,回来就等着提拔。可他自己认为镇党委书记这个角色不适合他,还不如当名小记者,于是他回到杭州当了名记者。我与 徐迅雷先生有着相似的经历,所以感触颇深。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由于创作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到县委工作,从解决城镇户口、全民指标、转干,到提拔当报道组长、副科级宣传员、宣传部副部长,只用了6年的时间,在许多人眼里,从政这个角色很适合我,然而,我自己深知这是一种错位,还是爬格子最适合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当了一年后,就决定换角色。如今这个角色我“演”了10多年,自认为是适合自己的角色。记得那时在乡村务农,村里赌博成风,如果那时不是喜爱看书写作,或许成了一个赌徒,跟那些“混混”混江湖,或许就成了一个囚徒。
因为我种过八年田,更深知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不易。当她带着不同人的加诸的不同标签,摇摇晃晃地从湖北横店村出发,到北京、昆明、杭州、成都……穿过大半个中国,口齿不太清晰地吟自己的诗歌,讲述自己的角色故事。她说:“我一直尽力配合生命,演好自己这个丑角,哭笑尽兴。”她还说:“我心孤独,一如从前。”这说明余秀华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清醒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在喧闹中忘了自我,不“我心孤独,一如从前”地写诗,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所忘记。余秀华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演什么角色,才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从横店走出,终究还是要回到横店的,所以她才如此评价自己:思想浅薄,语言粗庸,一个“庸俗到清纯”的人。这或许是一个乡村女诗人的最好角色印证。
由余秀华我想到了另一个乡村女人,她的名字叫傅爱毛。这是命运多舛的女人,面对家庭连遭变故,一个个亲人的离去,加上乡里邻里的骇人听闻的议论,她这个目击者更加深感恐惧,死神可以一百万种方式光顾人间,随时可以取走她或她的至亲生命,这种恐惧不断地袭击着她,最终让她走进了医院精神科。
甚好她找的是睿智的好医生,医生倾听着她那些恐惧的死亡故事。这个平时木纳沉默的女人,滔滔不绝,如泣如诉,用那生动与细腻的语言描述那一个个情节与细节。医生听后鼓励说,你一定要说出来,如果在我这里说不完,你就写出来。于是她写了下来,医生看后转给在他认识的文学编辑,之后便刊登了。陶红主演的电影《米香》就是根据她的小说《嫁死》改编的。这个电影让更多的人在关注她的作品。
其实,医生不仅仅是为她治病,也是在为她定位人生,寻找生活中的角色。人生就是如此,当你错位,没有寻找好自己的角色,不但过得不痛快,生活得不幸福,还给自己带来疾病,甚至灾难。可见一个人找准位置,演什么角色,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要看洪巧俊更多精彩而犀利的文请关注洪巧俊微信公众号“hqj1578”,或扫下面的二维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