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曙光买院士 看评“国衔”之腐败
(2013-09-11 22:27:37)从张曙光买院士看评“国衔”之腐败
•洪巧俊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应是我国科学界最高的“头衔”,我把它称之为“国衔”,按理当选者应是我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你再优秀,也可能会落选。因为优秀的施一公、袁隆平等都曾落选过。
正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的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控受贿4755万余元一案爆出案中案:张曙光曾于2007、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均落选。庭审中,张在说明他3次向戈建鸣索取钱款800万元、2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时,均提及为了参评院士“需要花钱”。张曙光说:“我自认为是技术上准备不够,但他(指戈建鸣)是商人,觉得是钱花得不够。”( 9月11日《北京晨报》)
其实,评院士“要花钱了”的事早在坊间流传。早在2011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委员总听人说,如今有的人评院士“要花钱了”。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送钱”,但他发现: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人说,你要当院士,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如果按照张曙光的供述,他花了二千三百多万,院士这顶“国衔”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从张曙光买院士,也就知道那个当选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施一公先生为何落选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袁隆平几次三番被拒之院士门外,也就不难理解,这个一辈子在田野里人奔跑的人,那时能拿出这巨额的钱来吗?
除了院士这样的“国街”,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国街”,如今都要花钱去买。有人曾感叹说,再黑也没有评“国大师”黑。近年来,每次国大师评比,似乎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第六届大师评比刚刚结束不久,坊间就传出“花1000万元买大师”的说法。有的大师根本就不配当,业内都知道某人的“大师”头衔是买来的,。(2013年1月28日《东方早报》尤其荒唐的是传统手工艺的“国大师”,那些从小就做,做了一辈子,德艺双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行业内不仅有很强的凝聚力,起领军作用的人,反而评不上;而一些“半路出家”,连这种工艺都不会做的老板却评上了;这显然不是凭艺术水平和作品说话,是谁钱多谁就有份量。
有书法界的朋友告诉我,中国书协这个“国衔”,如今也是争得硝烟弥漫,拼的不是作品的艺术高低,而是投资的高低,你的作品再有艺术水平,没关系和砸钱,都难以进这个圈子。不要说“国衔”,就是“省衔”也是你争我夺。媒体曾报道,陕西书协有34名副主席,16个常务副主席,18个副主席。加上两个秘书长, 10个副秘书长,11个名誉主席,6个顾问,总共62名领导。一个省级书协为何要这么多领导?有权的官员要这个头衔,没有权力的就只好拿钱去砸。原广东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陈绍基,还有一个职务就是省书协主席,一位正省级官员为何热衷于正处级的省书协主席?凤凰卫视何亮亮在2009年4月29日的《时事开讲》中还说,陈绍基花了1千万元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当。如果这个说法属实,足见书协领导的含金量,同时也说明这个艺术领域里是多么腐败。
当评“国衔”机构成了权力纷争之所,成了买卖的腐败之地,学术权威也就不再权威了,艺术精英也就不再是精英了,而是充满了铜臭和龌龊。
女秘书委身伺候省委领导:上位
她是女县委书记的女秘书,职位搭配本没有任何悬念。
可是,接待省府重要官员的那一夜之后,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对官路本没有过多奢求的她,开始被推向了官场的快车道,从此步入了官路的“高铁”时代,披荆斩棘,一路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