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大学并不是不要读书
谈论“读书无用论”,其实是个伪命题,但总有新闻在引发这个命题,还强烈争论。此次是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昨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 9月2日中国广播网)
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这话没有错;但不读大学却可能成为永远的遗憾。或许玲玲在父亲坚决不同意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读大学,就是为了人生不要有这种遗憾。应该说,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我没有上大学,却当上了公务员(如今又在媒体工作),因为当今最热门的就是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可我对自己没能上大学一直耿耿于怀,觉得特别遗憾。
在哪里都可以学习,这话也没有错;但读大学是系统学习,它与自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自学成才的路是艰难困苦的,需要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尤其是自学了还不一定成才。在我看来,在哪里学习,都不如在大学里学习,如果这些赞成“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的网友,有我这种经历,就可能不会这样认为。我是高考落榜生,回乡务农后,白天劳作,晚上学习和写作,在那个面向黄土背朝天,夏天汗从头上流到脚上,还有冷嘲热讽的日子,依然要坚持读书,追求自己的梦想,想想那段日子,至今心也会颤栗,那种苦累,那种环境,是大学生们难以想象的,且这样的困苦日子不是一二年,而是整整八年,我曾用“八年抗战”来形容之。应该说,我还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凭我发表的作品走进了县委机关工作。当然幸运的是哪个时代,还可以不拘一格选人才。如果是今天,像我这样的草根,亲朋好友中连个当村干部的都没有,不要说只是发表了些“豆腐块”文章,就是你发表了几部长篇小说,获得茅盾奖,也可能当不了公务员。当今农家子弟当公务员的是越来越少。我们村庄几乎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中期,考上大学的,大多进了公务员队伍,这个世纪村里考上大学的更多,但进公务员队伍的却屈指可数,在这十多年间,当上公务员的只有一人,因为他姨妈在县委部门当负责人。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农民的子弟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甚至被淤塞。
有句话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或许很多草根看到这样的现实,就会有玲玲父亲一样的想法,不同意子女去读大学。“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我们家乡娶一个媳妇要8至10万元彩礼,读4年大学去掉了娶媳妇的钱,如果这4年打工能挣8万元,甚至更多,就可以在家建幢新房。
在这里要厘清一个问题,不读大学并不是不要读书。不读书,打工一辈子都可能没出息,就是种田做手艺也要有知识。读书应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修行,无论哪个行业,都要读书与修行。我们村里有两位没上过大学的人,打工打到年薪几十万元的总经理,如果他们没有读书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读书学习,要想有多大的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条件能上大学读书的,还是去读好。当然上了大学,如果是混张文凭,那就还不如不读,因为花了钱,又没有学到什么?“读书无用论”抬头,对当今的大学教育也是一种讥讽。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如果农民花了半辈子的积蓄,甚至还欠一屁股债,大学毕业却要“啃老”,或者找不到工作,那就真如玲玲的父亲所说:“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如果农民的子弟会读书,读好了书,却因为遇上不公,进不了好单位,当不了公务员,那就会让他们更加心寒。这或许就是许多农村家庭不让孩子读高中、上大学的重要之因。
女秘书委身伺候省委领导:上位
她是女县委书记的女秘书,职位搭配本没有任何悬念。
可是,接待省府重要官员的那一夜之后,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对官路本没有过多奢求的她,开始被推向了官场的快车道,从此步入了官路的“高铁”时代,披荆斩棘,一路疾驶……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23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