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消失,让我们的心将安放何处?

(2012-10-28 17:50:56)
标签:

杂谈

家乡消失,让我们的心将安放何处?

    •洪巧俊

64岁老人钟兆武是青山绿水间的南坑村目前唯一的村民,入夜后需要他养的狗壮胆。这是一个坐落在赣西北群山深处的小山村,这个始建于清朝末期、最鼎盛时有130多口人的山村,终究没有挡住城市化的冲击,青壮年挤入城市讨生活,1028日《都市快报》

看了这篇新闻,对于常去乡村的人来说,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只要你去乡村认认真真地走走,就会发现类似这样荒凉的村庄。

只剩下一个空房,怪瘆人的,住着害怕。钟兆武脱衣上床后,阿黄安静地趴在床边,寸步不离主人。钟兆武说,阿黄怕夜晚,喜欢挨人。我也需要它来壮胆。其实《都市快报》应把标题拟于《一个男人的村庄》,因为这个村庄只住着孤寡的老汉钟兆武。这样说,还因为5个月之前也写了一篇《一个女人的村庄》,我是用散文笔调叙述这个真切的村庄,以致写得苍凉和悲壮。女人是孤独的,和这个村前的那口井一样孤独,女人是寂寞的,和这个村庄一样寂寞,除了有她养的几只小狗吠声,再也难以听到其它动物的声音了。57日《潮州日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大势所趋,“城镇化”加快,村庄的衰败和消失也是一种趋势。超过半数人城镇化的中国,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也是不由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试想2亿多农民工离乡背井去城市打工,乡村哪有不“空”的?村庄的衰败与消失,“城镇化”当然“功不可没”,但如果把这种结果全归功于“城镇化”,那就会对当前农村这种现象产生一种错觉和误判。

村庄的败落,并不完全是因为“城市化”,而是这块土地上能不能养活人?钟兆武老汉居住的村庄虽然是青山绿水,但却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村落。报道说,上世纪80年代初,曾靠木材销售成为安义县最富裕的村子。但随着山上的树越砍越少,国家开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合水村财路断了。人均不到两分的耕地,无法养活南坑村一家家张着嘴吃饭的人,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如今村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打个电话要跑到几里之外…… 但我写的《一个女人的村庄》却不算很偏僻,水泥路到村前,有电有自来水,坐车到潮州城市中心还不要一个小时,在我们这些城里人看来,这里空气好,环境也不错,适合居住,咋就成了一个女人的村庄?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叫乌树埔村庄的败落几乎与城市化进程没有多大的关系。村委会干部告诉我们,这个村以前有20几家,100多人。1999年,一场霜冻,把村里的果树全冻死了,难以糊口,于是人们纷纷出去打工,陆续搬迁出去。村委会有三个自然村,西坑、张厝阁、乌树埔,三村共1000多人,如今留守的也只有300余人。可见,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度日艰难,不好糊口,就搬迁走了。

城市的繁华是我们每一个纳税人的钱打造出来的,但也是农民工的血汗堆积起来的;当然也与官员喜欢投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息息相关。城市要是破破烂烂,执政者脸上就无光。而乡村,尤其偏僻的乡村再破破烂烂,远离城市,与官员政绩没多大关系,所以对农村的投资几乎很少。全靠养家糊口都难的村民来保护和延续村落,乡村哪不衰败和消失?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形象描述了传统村落的风情各异。“深不见底,浩无际涯的传统村落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子孙后代细细品读方知其中的美妙所在。但遗憾的是,曾经近在咫尺的厚重的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永远地消失了。”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说的一句话。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那些传统、具有独特风土民情的村庄日益消失,今后拿什么来见证农耕文明?其实这消失的不仅仅是村落,还有官员的道德和良心

一拨拨人搬迁走了,无奈地离开了“生于斯,养于斯”的热土,而那留下心酸往事和快乐记忆的家乡,也只有尘封在他们的心中。在城市化进程中,多少人是容不得思考被迫前进?长久住在城市的你我,难道没有觉得,原始一点的生活有时会让你赏心悦目,欢愉人生?叶落归根。当我们疲惫地注视着这繁华的都市,那宁静的家乡可是让心回归的地方,可当回到那片土地上,却是高楼林立或断垣残壁,我们的心将安放何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