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万亩红高梁,请尊重莫言乡亲的意愿

(2012-10-18 16:09:04)
标签:

杂谈

种万亩红高梁,请尊重莫言乡亲的意愿

•洪巧俊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家乡引出莫言效应他们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而莫言老家所在辖区准备种万亩红高粱。如今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但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赔本也要种。1018日《新京报》)

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游人去莫言家乡看不到这种景象,似乎有点可惜。但历史是变迁的,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莫言家乡的农民不再种红高梁,是因为种红高梁收益低。假如种红高梁不但不赚钱,反而亏损,不种就是自然的。

而作为地方政府为推动旅游业,想种万亩红高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每亩补贴农民1000元,投资就是1000万元。问题是投资1000万元的钱从哪里来,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政府投资显然就是纳税人的钱。毫无疑义,要保持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景象,就必须年年种红高梁,也就是说这个管区每年都得投资1000万元钱,但投资1000元又能收回多少旅游收入呢?报道说,种一亩红高梁补贴1000元只是补贴本钱,如果农民还觉得还不划算,仍然不愿种咋办?是不是要强迫种?现在有游人对莫言家乡的红萝卜感兴趣,想体会一次“透明的红萝卜”味道,政府是不是也要种一万亩红萝卜?假如高密借莫言之名,大搞农业旅游,别忘了农业是根,文化是本这个道理。如果农业不赚钱,就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可以说,当地政府推行万亩红高梁,仍然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作祟。在我看来,当地政府没有必要种万亩红高梁,没有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景象,让游人存在记忆中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当地就是种一万亩红高梁,也不可能达到莫言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连绵不断,看不到边。假如种一万亩红高梁,让游人没有看到莫言小说中描写那种的景象,反而失望,岂不是吃力不讨好?

其实,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农民能赚钱,当地政府不号召、不补贴,农民也会种红高梁和红萝卜。游人多,要吃红高梁,要饮红高梁酒,要把红萝卜带回家的人就会多。政府可根据市场加以引导,而不是包打包揽。

再说,莫言的父亲怕修缮莫言旧居打扰邻居。有的何止是打扰,与名人为邻就可能遭强拆。据《东方今报》报道,巩义市站街镇南窑湾村村民李书箱4年内搬了4次家,搬家搬得欲哭无泪,为啥?就因为和名人杜甫“为邻”。2003年,李书箱因为杜甫故里的开发接受了第一次“拆迁”,之后他买了政府统一开发的商品房。现在,计划赶不上变化,杜甫故里的开发规模扩大了,他刚住不久的商品房又被列入了拆迁的行列。莫言的父亲是位朴实的农民,与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他当然不希望这种事情出现。可当地官员不这么想,听听当地官员要对莫言的父亲怎么说,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我就想,莫言咋就不是父亲的儿子?莫言再伟大,也永远改变不了这层关系;莫言的旧居是莫家私有财产,说“不是你的屋子了”,难道当地政府也要强夺而来?什么时候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这显然是对人的不尊重。对诺贝尔奖文学奖、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的父亲都如此不尊重,可见,对老百姓又会怎样?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忧心重重,难道不与之有关?莫言与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想因自己之名打扰乡亲,甚至损害到乡亲的利益。要不然乡亲们也不会说,莫言为人随和,他好用。什么事情,只要求到他,他很难拒绝。

如果当地政府不尊重莫言乡亲们的意愿,做损害他们的事情,莫言岂不要更加忧虑重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