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被自愿”
(2010-12-26 22:04:19)| 标签: 杂谈 | 
“捐资助学”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被自愿” 
 
日前,教育部要求取消小学借读费。各地已纷纷出台取消借读费政策,而南京市早在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就已经免除借读费。不过据有关人士透露,在南京借读,学校仍可一次性收取捐资助学费。(2010年12月26日《扬子晚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取消借读费,要求交捐资助学费的行为,不是南京一个地方,许多地方都是如此。“捐资助学费”对于家长来说,都是“被自愿”的,明知这钱“捐”得冤枉,但还得“自愿”,因为学校和家长都要签订一份协议书,协议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是家长自愿捐资助学。但你不“被自愿”,孩子就报不了名,进不了学校。当然,学校这样做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这些都是学生家长自愿捐资的,有协议书为证。南京的捐资助学是1.5万元,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有的地方虽然收捐资助学费金额少些,但收的人数多,一个几千人的学校,除了学校所在地居民的几十个孩子不用交,绝大数是要交的。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捐资助学”,让家长更烦恼,花的钱更多,除了交“捐资助学费”,还得找关系要到学位,潮州日报日前报道说,一个“学位条子”卖到几万元钱。南京市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学生要借读,一方面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同意接收并且学校有名额。“取消借读费确实减轻了家长的一些负担,但是也让择校的辖区门槛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家长省下的可能是‘借读费’这个小钱,暗地里却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在‘择校’上。”这位校长透露的却是真实情况。因为南京这样的城市恐怕不是几万元就能搞定一个“学位条子”的。
家长“被自愿”捐资助学,当地政府并不是不知道老百姓怨声载道。怨声载道也要收“捐资助学费,”是因为他们也有苦衷,这个苦衷就是财政吃紧。这么多年来,城市在不断扩展,居民在急剧增加,学位日趋紧缺,当地政府被迫投资建新学校,投资一个功能齐全,可容纳几千学生的现代化学校,少也要几个亿。况且一座城市也不可能只建一所新学校,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法开支这巨额投资,于是就贷款,贷款还要利息,就只有让要读书的孩子家长“出血”了。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育部下个文件就能解决的。既然地方财政紧张,国家财政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投资学校。让人想不通的是,有上万亿的钱投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咋就没钱投资中小学校?不是说“百年大计,教育学为本”,“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吗?恰恰现在穷的就是孩子。当然,一些城市也不完全是学位短缺的问题,比如有的城市名校在不断扩张,学位仍紧缺,而普通学校却是没有生源,不得不被名校兼并或被关闭。学位紧张,相当一部分是资源不平衡造成的。
可以说,这种“捐资助学”让穷人的孩子一上学就输在起跑线上,穷人能让孩子有书读就不错,哪里还有这1.5万万捐资助学的钱,就是他们筹集到这个钱,也找不到关系去“择校”。如今清华、北大有几位是穷人的孩子?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穷人的孩子比例相当大,当今恐怕不是穷人的孩子进清华、北大越来越少的问题,而是穷人的孩子几乎无缘于清华和北大。
知识能改变命运,这话不错。我读的那所乡村小学和中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取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的人很多,如今好的老师都进城市去了,没有几个学生能考取重点中学,考不取重点中学,不要说考重点名牌大学,就是考一个普通大学也难,因为穷人的孩子一上学,就与权贵的孩子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穷人的孩子再聪明好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中国当今之现实!
洪巧俊的文章:
历史深处的凄凉与现实的悲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6742131.html
论邓贵大的死掉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05891.html
“资源共享”与“情妇共用”是一个新课题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67520.html
著名WU出版社给写“性爱日记”局长的一封信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40644.html
韩寒是中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叛徒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435309.html
周久耕给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62411.html
有多少富翁是以黑恶暴富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37184.html
4000名贪官为何能从容外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99480.html
一个“太监化”的社会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96050.html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