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世界和村庄一样
     •洪巧俊
  
   
生我养我的村庄不大,一百来户,但它却是一个世界。因为我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现实往往会触动尘封的记忆,比如我写《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仍然是穷国》,写到中国的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成了人家想吃的“唐僧肉”时,便想起了胜生大伯。
   
八十年代初,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也就几年,那时农民生产的热情高涨,种水稻栽桔树养鱼养鸡,大多农民把积攒下来的钱都存进农村信用社,村里存钱存得最多的是胜生大伯,据说存了1万多元,如果真的存了1万多元,那么,他家就是我们村里最早的万元户。胜生大伯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让人想不通的是五个孩子没有一个上过高中,两个女孩读了一二年书就拉出来做农活了,割猪草、放牛、采茶……由于他们家没有吃闲饭的,个个都是劳动者,又恰逢风调雨顺,收成好,所以银行存的钱就越来越多。
   
事实上,钱多并没有给胜生大伯带来欢乐,因为去他家借钱的太多,今天东家孩子读书要借钱,明天西家老人生病要借钱,后天南家春耕了还没一包化肥要借钱。借吗,这些钱都是血汗钱,放在银行里可以鸡生蛋,不借吗,乡里乡亲的又碍情面。不知为什么,不愿让自己孩子读书的胜生大伯,只要是说孩子读书没钱,他都会爽快地借。老引家四个孩子背书包,有人对老引说,又没钱,让那么多孩子读书干吗?先把老大老二拉出来干农活不就轻松了。可老引就是不,每到开学时,他和老婆总是厚着脸皮东借西凑着孩子的学费。
   
胜生大伯最不愿借钱的有三家,一是村头的扬子,在村里他是一个超前消费的主,村里除了那些在单位工作的有自行车,就是他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人家穿土布衣服,他穿上了的确良,他是一个有钱就花,没钱就借的人,且一借就狮子大开口,然后与胜生大伯磨嘴皮子,一千元不行,那就五百,再不行也不能少于二百元,二百元那时要卖一千多斤稻谷。二是东边的老物,隔三差五就听见他家划拳喝酒的声音,他是个花天酒地的人,有钱就吃,不过他请的人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比如村支书、乡干部。三是西边的巴子,好吃懒做,干活没毅力,但借钱毅力很强,坐在胜生大伯家,不给钱就坐着不走。
   
二十多年过去了,胜生大伯家由村里银行存款最多的人,变成了存款最少的几家,并和那个好吃懒做的巴子为伍,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两个女儿出嫁了,三个儿子都在家务农,如今种田又不赚钱,碰到歉收年就亏本,加上他老伴生了一次大病,把那存在银行的钱也掏空了。而那个老引家是村里人最羡慕的家庭,四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当官的坐着公家的轿车,办企业的当着大老板,老引的老伴过七十大寿,请了全村人大吃大喝了一天,仅放烟花就花了十万元。而那个喜欢花天酒地的老物,总是拉着村支书喝酒,承包了村里水库赚了钱后,叫儿子去外面开眼镜店,据说早成了百万富翁。杨子是个超前消费的主,却也是个喜欢“借鸡生蛋”的主,如今他带着儿子、女儿到俄罗斯“借鸡生蛋”去了,据说生意很红火。
   
如今中国有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穷的也好,富的也好,都把它当做了“唐僧肉”,村里人是借胜生大伯的钱,借了还要还。而中国给IMF(国际货币基金)的400亿美元是捐助,捐助是不需要还的,试问中国做了多少这样的冤大头?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华人在《治国的金融之道》说:
“如果把公元1600年时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
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负债累累,如当时的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城邦,那么,从四百年前到十九、二十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除日本于十九世纪后期通过
‘明治维新’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基本是既民主法治,又经济发达。”
由此说来,穷国富民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中国应该改变策略,藏富于民。
   
其实世界和村庄一样,要不然咋叫地球村?不过我要说的是,现实的中国是不是像当年我们村的“胜生老伯”?
 
洪巧俊评论:
用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仍然是穷国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07374.html
中国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43222.html
一个“太监化”的社会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96050-108.html#comments
有多少中国干部家属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干部家属”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90607.html
4000名贪官为何能从容外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99480.html
 
 林嘉祥究竟是什么样的好干部?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2874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