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原汁原味”的舆论监督才是最有效的 
                     
 •洪巧俊 
   
四川合江县电视台近日每天中午和晚上反复播放一部16分钟长的短片,暴露县城脏乱差现象,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一位老人质问“县长、书记在干什么”的镜头反复出现在屏幕上。(2009年3月3日
四川在线)
   
就是这样一条新闻却引发震动和争议。在我看来,该新闻的新闻价值还在于“原汁原味”上,把真实的东西播放了出来,尤其是老人质问“县长、书记在干什么”的镜头。新闻剪辑是为了突出主题,但现在不完全是这样,剪辑也成了领导把关的重要手段,有负面的或者领导认为不好的镜头就会被剪掉。其实老人的质问起初已被电视台“审掉了”,县领导看了以后要求加回去的。
   
我在家乡县委宣传部门担任过领导,又在地方媒体工作多年,所以对这种事深有体会。对于合江县领导能把丑亮出来,把老百姓质问的话“原汁原味”播放出来,的确要有魄力和胸襟。很多地方领导对出现的问题都喜欢就轻避重,即使要暴露问题,也不会暴露大问题,尤其不喜刊登和播放群众对领导说三道四的新闻。县市级媒体在报道有关负面新闻时,有宣传部门严格把关,有的还要送到县市主要领导去定夺。没有审查的当然不能擅自报道,至于批评当地领导的,就是媒体斗胆送到到宣传部门也会“审查掉”。“加强舆论监督”,那是对外宣传的需要,其实地方媒体很难做到。有的领导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甚至归于“添乱”。去年9月,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就因为亮了丑受处分,在新闻节目里播了污染“原汁原味”的镜头,领导看后说是给当地抹黑。
   
当今,只要是批评新闻,媒体都是慎重的。对于在当地领导鼻子底下的媒体,刊登一篇批评新闻就更慎重。正因为如此,批评的新闻是越来越少。一些批评稿要出笼,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从编辑到新闻部主任,再到媒体分管领导,甚至像合江电视台那样拿给上级领导审看。即使能出笼,也可能变味变质了。有网友说合江县是在作秀,我却要说,即使作秀也很美,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媒体批评监督要给上级部门送审,这是一些地方的惯例。一些地方还为之专门下发文件,比如南京市委宣传部就向全市所有市属媒体下发过《舆论监督稿件审核办法(试行)》。其实许多国家舆论监督独立的,被称为“第四种权利”,不要说是县长,就是总统、首相也常被媒体挖苦批评,美国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不都是被媒体批得体无完肤吗?但在我们这个国度上,地市级媒体批评乡长、村长也难。地方媒体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难,难在既没有《焦点访谈》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南方周末》跨区域监督的优势。
   
一些问题就是因为捂住,用不准“添乱”的棍子打跑了舆论监督,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三鹿巨人的倒掉。如果当初不捂着,媒体掀开了三鹿的遮丑布,或许就不是今天的结局。“问题奶粉”捂盖子,虽在当时避过了声誉之灾,但却使董事长田文华走上了审判台,并成就一个企业危机公关的著名案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实的舆情和批评就在老百姓中。四川合江县电视台领导把老百姓就民生问题质问政府的镜头剪了,当然是因为有“铁的纪律”。从新闻学来说,批评新闻应该有新闻的整体和本质,同时也应注重细节。而电视台“审掉了”的恰恰是观众最喜欢看的细节,当然也是“原汁原味”的舆论监督。
   
应该说,保持“原汁原味”的舆论监督才是最有效的。但就目前来说要做到舆论监督不“过滤”还比较难,除非解除送审的惯例,真正让舆论监督独立。所以说,要改变当今舆论监督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对权力的制衡体系,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洪巧俊相关评论:
“我担心哪一天被警察抓走”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28666-4.html
 
舆论监督无奈于“覆盆效应”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22127.html
记者我抓你,还敢监督吗?
http://blog.ifeng.com/?action=article&itemid=1246750
地方政府部门别把自己当老虎屁股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5461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