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洪巧俊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当年,毛宁以这曲《涛声依旧》唱红大江南北;如今,在我们这块土地上,“重复昨天的故事”却是另一番情景。几年前发生阜阳的“大头娃娃”已成“昨天的故事”,今天的“结石孩儿”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是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又比如去年这个时候河北省成安县发生的
“秸秆放倒证”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的“砍伐证”却又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虽然办证的名称不同,但都是农民收割自家地里的玉米还须办证交钱。这样重复“重复昨天的故事”很多很多,犹如重复再重复的“矿难事故”。
   
农民收割自家地里的玉米,须办证的证件虽然名称不一样,收费的价格也不一样,成安县的“秸秆放倒证”没有漯河市郾城区的“砍伐证”收费多,每亩交钱500元。我不知道漯河市郾城区的一亩田能打多少玉米,能卖多少钱?一般来讲,农民种粮一亩(一年两季)的纯收入也不过200元,咋就要交这么多?国家为了农民的利益,免收农业税、进行粮补,也一同就这样被当地政府盘剥得一干二净。
   
不过我想,去年发生在河北省成安县的“秸秆放倒证”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当地政府已经公开道歉,并停止发放“秸秆放倒证”。才过了一年,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咋又“重复昨天的故事”?难道漯河市郾城区的官员不看新闻?一点也不知道成安县的有关官员就“秸秆放倒证”道过歉,并把钱退还给农民?要说都不知道,那绝对是假话,当今的官员有几个不读报、不上网看新闻?他们依然要“重复昨天的故事”,其目的只为一个字:“钱”。
   
地方政府“重复昨天的故事”,农民兄弟也只得无奈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就连怨言也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成安县的农民说,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庄稼,收割还要办证受限制,天底下还能找到这样的奇闻怪事吗?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农民说:从没听说过砍自家地里的玉米还得缴费办砍伐证、准运证。如果不办,镇政府就处罚你!村妇高秀婉焦急地说:“俺家的这3亩多玉米全倒伏了,我想把它们砍了早点犁耙种麦,但镇里干部就是不让。”眼看玉米难以收成、麦子无法下种,可怜的农民只好筹钱去办两证。(9月18日《新京报》)
   
可筹钱对于不少农民是难事,所以“筹钱的故事”农民还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漯河市郾城区宋岗村村民李增志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为给孩子交学费已经借了很多钱,现在一亩地收500元,全家7口人共17亩玉米,到哪里去弄8000多元办证费?就是能筹起钱,办证也难,为啥?因为办证程序太复杂,跑一趟很难办成。办证首先要向所在村的村干部打报告,写清申请人的姓名、住址、收割的目的和用途、地块位置、亩数等;然后,村干部审查签字盖章同意;接着,要找到包村的镇领导签字批准;最后才能持证收割、拉运。
   
本来收割季节就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但当地政府却要农民在这个收割大忙季节办秸秆放倒证、砍伐证。我们的政府不是提倡以人为本,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吗?农民忙得不亦乐乎,却为何还要给农民添忙加负担?
   
“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有,成安县要求农民必须办证,漯河市郾城区对不办者将“给予严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他们都动用了派出所的警察。“贵人多忘事”的漯河市郾城区官员,成安县的“秸秆放倒证”时间得了一年,可能会忘了,但今年发生的贵州省瓮安县“6•28”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总不会忘了吧?尤其是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谈到“6•28”事件”教训时说的那句话就更不能忘记:“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
    无论是“大头娃娃”、
“结石孩儿”也好,还是“秸秆放倒证”、“砍伐证”也好,我们都不愿看到“重复昨天的故事”, 什么时候不再重复这样
“昨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才会更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