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渴望》却不再来
(2008-08-26 17:53:12)| 标签: 杂谈 | 
			渴望《渴望》却不再来
   
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日前说,北京奥运会总的收视率比起此前的任何奥运会都要高得多。这充分说明了北京奥运会的魅力。这样的魅力是任何制片人渴望的,由北京奥运的收视率,我想起了电视剧《渴望》,在当时的收视率达到了90%。
   
18年前,看电视剧《渴望》的事至今历历在目。每天晚上8点前便坐在电视前等播,下乡了也要赶回来看,实在赶不回,就在乡政府看完了再回县城,50集的《渴望》,没拉下一集。那时看《渴望》是一道风景线,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是在看《渴望》。《渴望》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登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的统计数据表明,《渴望》的收视率达到了90%,这在今天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人们看《渴望》,其实心中就有一种渴望,那时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加上市场经济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带来动荡,使得人们突然之间有一个怀疑,有一种困惑。利益的冲撞也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一切向钱看、利益至上,成为不少人的信条。这种变化在《渴望》中也可以找到影子。“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而“好人一生平安”又让困惑的心灵得到抚慰。当人们在金钱、名利、竞争的裹挟下,精疲力尽地挣扎时,刘惠芳、宋大成等人身上那些最朴素的东西,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尽管今天看来,《渴望》的剧情非常简单,刘惠芳的性格塑造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化。但是,剧中展现出的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非常真实地贴近那个时代,反映那个时代当中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果今天来播《渴望》,收视率很难敌过《金婚》。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他做了一项试验,把《渴望》放给20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看,结果没有一个人坚持看完了50集,最多的一人看了31集就再也坚持不住了。当他告诉我这些时,是愕然和困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朋友说完美的刘惠芳让人那些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可信,他们感到刘惠芳只不过是编导的心中的“高大全”,再就是剧情节奏太慢,如今的年轻人缺乏耐性。这就好比我们这一代人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下一代听一样,他们也同样缺乏耐性,比如我们说: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喝稀饭还吃不饱。孩子们就会反问:连稀饭都吃不饱,这可能吗?你要说挖野菜吃树皮,他们听起来就如天方夜谭。
   
一个普通车间女工刘慧芳的命运,让全中国人跟着牵肠挂肚。她和宋大成之间的纠葛,她和王沪生短暂而充满磨难的婚姻,她的善良、她的包容、她的忍辱负重,赚足了观众的泪水,成为1990年中国人最深刻的集体记忆之一。多年来,我一直渴望有《渴望》这样的电视剧,可至今也没有等到,是电视剧质量不如以前,还是我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我想,当今就是再好的电视剧,收视率也不可能达到90%。
   
其实,我们渴望有《渴望》这样的电视剧,是渴望有18年前那种纯真的心境,可是这种心境还会有吗?                     
 
						
		
		
		
		
		前一篇:取消工商两费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农民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