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要“胀荷包”就要甩掉GDP这个“紧箍咒”
             
洪巧俊
   
多年来,广东始终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大省跃升为经济强省,人均GDP一直不尽如人意。广东人均GDP不仅被江苏超过,与浙江的差距也在拉大,广东新增劳动力创造的GDP是12万元,而江苏、山东和浙江分别是88万元、22万元和21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5月29日《羊城晚报》)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的大多企业科技含量还不高,附加值还低,发展的后劲还不够强健,势必影响广东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甩掉GDP这个“紧箍咒”,大胆地实施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升级。深圳市长许宗衡说,去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300亿,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把握在我们手上的不多,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在帮人家打工。深圳很大程度上是帮人打工,其他城市也就可见一斑了。
   
产业升级转移,对于珠三角而言,应是一个老话题,早在多年前,就有人说过,只是没有像今天如此热捧和重视。谁都明白加快产业转移升级的长远利好,但真正实践起来,却是步履艰难。过去也讲产业升级转移,但真正付出行动的地方却很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影响GDP的增长。因为政绩考核从来都是与GDP、与官员的升迁紧密相联的。官员都不愿在自已的任期内GDP不增长,甚至负增长。所以,产业升级说说可以,但来真的动硬的就恐怕不行。转走一个企业,就是一定的GDP。比如东莞有一个镇,户籍人口才3万人,而镇上一个贴牌生“耐克”的台湾鞋厂,实际用工就有10万人,一年能给该镇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如果把这个鞋厂转移出去,显然当地的官员会不乐意。5000万元的利润,有多少产值,又有多少税收?转移不仅影响全镇的GDP,而且影响当地的财政收入。
   
正因为如此,省委书记汪洋书记才提出“胡萝卜加大棒”(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并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没有人喜欢革自己的命,官员也不例外,这就要拿出“大棒”来,赶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决心转移产业。
    
转移产业需要世界眼光、长远眼光,与其给别人“打一辈子工”,还不如来一次短痛,给自己一个创造的机会。香港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鉴。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把区域内的制造业转移到毗邻的珠三角地区来,仅仅保留了服务业,也就是剩下了总部经济,而香港现在已经是全球知名的服务业发达地区。
   
广东要成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还是要像汪洋书记说的“我们要做胀自己的荷包,做大别人的GDP。”在我看来,此话犹如一棵大橄榄,细细嚼,回味无穷。或许这也是汪洋书记三顾茅庐邀马云来广东的真正的用意。                                							
		
						
		
		
		
		
		前一篇:立大碑更要有大局意识
										后一篇:四川灾区来的一名新同学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