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洪巧俊杂谈 | 
  
省政协委员、卫生厅副厅长彭炜提出,加强政府调控,逐步把三甲大医院的综合门诊剥离,把门诊主治医生分配到社区医院夯实力量,看常见病、多发病;而大医院则主攻特色优势专科,门诊、病房一体化,主要管大病。这一设想,我认为是破解“看病难”的有效方法。我这样说,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身边的事例为证。潮州市新桥路上有一家门诊,就是这种社区医院,有两位主治医生来自潮州中医院。那些常见病,市民们都乐意来这里治疗,除了方便、价格便宜,关键还是治疗效果好。过去我感冒了,去大医院看,挂号要排队,看医生要排队,拿药还要排队,陪上时间不说,还要花上百元钱。后来我去这家门诊,花上半小时,十几元钱就解决了问题。其实感冒这样的小病请专家看,犹如“高射炮打蚊子”。
另一个事例是,潮州医院从2001年起,实行专家定期下基层,选派医疗管理骨干到基层医院挂任业务副院长。他们与基层医院互动,小病在基层看,大病转到潮州医院治,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从以上两个事例来看,把门诊的主治医生合理配置到医院周边的社区医院,是一条好办法,这样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潮州医院的做法是:下基层的医生的人事关系仍属原医院,工资、奖金由原单位统筹发放。也可以采取其他模式,比如去社区医院的医生由政府给予合理补贴。在许多国家,社区医疗的发展初期都曾遭遇大医院的压力,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使“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要建立社区首诊制,引导病人先去社区看小病,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说难,是当前的社区医院不仅硬件差,医生的医疗水平也不高,患者当然不愿去。试想,一个患者如果去了多次社区医院,连个小感冒都不能治愈,它又怎么不门庭冷落?说易,假如都像前面说到的那家门诊,手续简便,价格便宜,小病去了一次就能看好,人家自然就乐意去。如果社区医院在大医院的指导下,能够让公众以便宜的价格就近问诊,老百姓就会到社区医院安心“首诊”。社区医院要让市民放心,医德是前提。信任度不高是当前导致社区医疗发展缓慢的致命伤,这种现象也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长远来看,大医院的“瘦身”,把一些医生充实到社区医院,应该说是“医改”的一种方向和发展趋势,只有通过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社区医院才能得到真正的夯实,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