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洪巧俊评论 | 
   
题由:据《羊城晚报》16日报道,在国家发改委要求调价备案的时候,广东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物价高涨期恢复粮票肉票,他说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适用粮票、油票、肉票供给制度,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同时也可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消费需要,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
票证供应的时代远离了我们几十年,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变成了收藏界的“专属”。今天朱列玉代表谈起恢复票证供应制度,又让我们回忆起那个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我们不必对朱代表这种建议冷嘲热讽,他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这没有错,他只是建议,不会成为当今的唯一选择。此建议政府是否采纳,还有一个程序过程。所以我们不必为他的建议而担惊受怕。
我想很多人担惊受怕,是怕在现有的官员廉洁制度下,恢复票证供应制度,一些贫困人员仍然吃不上肉,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如果再用“计划供应”和“市场供应”的“双轨制”运作,两者之间形成不小的差价,就可能重新成为权力套取计划内物品然后转手以市场价格牟利的操作载体,从而成为新生腐败的策源地。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物资并不匮乏,有钱还有什么买不到?低收入群体难以吃上肉不是市场没肉卖,而是手中没钱。政府要改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多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方向来考虑。中国当前的最大挑战,可能并不是一时的物价上涨,也可能并不是经济过热,而是社会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再说,这票证是按什么发?如果票证供应制度保障的只是有广东户籍的人,享受不到政策实惠的恰恰是在广东打工的全部外来者,而这一部分人群大多都是低收入人群。
用一种过时的办法来解决新冒出来的问题,显然是难以行得通的。我们要多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问题,搞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事实也证明,市场经济创造了中国30年的经济奇迹。
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也应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比如为发放低保金,给每个低保设立银行账户,财政每月定时划拨,通过银行存入每个账户,低保户每月持存折就可领取这笔钱,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群众,也避免了一些官员挪用克扣的弊端。其实,各地已经对低收入人群采取了“肉补”,只要政府每月多给点“肉补”的钱,并及时地存入他们的账户里,不就能解决低收入人群吃肉难的问题吗?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