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人文/历史 | 
其实拾棉花是较轻的体力活,在农村这样的轻活只给妇女和孩子干,而男人大都去干重体力活。城里孩子连这样的轻体力活都适应不了,只能说明他们平时缺少锻炼。
如今有不少“洗脚上田”的城市家长在暑假时,常带孩子一同参加农村的“双抢”,让孩子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劳作,其目的是磨炼孩子的意志,锻炼其吃苦精神。一位家长曾对我说,他每年都带孩子参加“双抢”,没有哪一次孩子会自己愿意,这就要实行强制——自己带孩子一同去参加劳动,实际上就是为了监督孩子劳动。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为孩子逃避劳动,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实在是浪费了孩子极好的锻炼机会。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太溺爱了。孩子们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唤父母长辈就像使唤佣人似的。吃不了任何苦,受不了任何委屈,更经不起一点点打击,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差。只有经常给孩子提供这种吃苦受累的机会,将来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育儿观的确值得反思。西方国家育儿着眼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要保证未来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就要培养孩子有劳动意识、自立意识、节俭意识、合作意识等。而这些品质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来培养,尤其是家长要改变那种“娇惯”、“保护”、“放任”的教子方法。
没有人天生就能吃苦耐劳,吃苦耐劳也是平时锻炼出来的。先人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决不能因怕孩子受苦,就“苦”了他们的未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