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比过滥是一种腐败 | 
|  
2007-07-30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巧俊 | 
 
   
湖北一个省的三级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费用就数以亿计,如果把全国各级所有的计算起来,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从上至下如此热衷于检查、评比、达标、表彰,看起来是一个“面子”问题,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利益问题。正因为有利可图,这些活动在全国才如火如荼。
  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上面是乐此不疲,下面是疲于奔命。乐此不疲的是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提高部门的权威性,给部门及个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好处,不少评比、表彰活动都是要交参评费,而到参评单位检查,看看是不是达标,参评单位哪个不是敬他们为座上宾?又是吃喝,又是旅游,检查完毕还满载而归。疲于奔命的,是因为这些活动已沦为一种官员“政绩”。所以,他们不仅热衷,还甘愿不计成本地做。
  本来,任何形式的评比达标表彰都应以公共部门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后盾,起到一定的激励、监督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利益驱动、管理缺位等原因,相当部分的活动发生了变异。这些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部分交叉、重复,而且周期短、频率高,基层应接不暇。有一个市前年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去年又夺得了“国家级卫生城市”、今年又在迎接“中国优秀园林城市”的达标检查、明年还要创建“中国生态模范市”。
  一个城市有必要拿这么多带“国”字的招牌吗?在一些地方官员的眼里,只有“国家级”牌匾才能凸显出政绩。从上面的四个活动,其实需要达标的项目中许多都是一样的,每个活动中都得重复检测一次。这就难怪老百姓会说:“创建无止境,劳命又伤财!”“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是行政成本高昂、行政资源大量浪费的源头之一。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腐败行为。
 
 
 
 原稿:评比过滥是一种腐败
    
湖北省去年做清理时,省、市、县三级政府各部门上报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共达9515项,还没包括各市县事业单位和社团所设的各种类似项目。今年又清理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3105项,耗资数以亿计(2007年7月29
日《新快报》。
    
一个省的三级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就达近亿项,如果把全国各级所有的计算起来,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从上至下如此热衷于检查、评比、达标、表彰,看起来是一个“面子”问题,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利益问题。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正因为有利可图,这些活动在全国才如火如荼。
    
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上面是乐此不疲,下面是疲于奔命。乐此不疲的是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提高部门的权威性,给部门及个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好处,不少评比、表彰活动都是要交参评费,而到参评单位检查,看看是不是达标,参评单位哪个不是敬他们为座上宾?又是吃喝,又是旅游,检查完毕还满载而归(带些土特产回去还不是小意思)。疲于奔命的,是因为这些活动已沦为一种官员“政绩”。所以,他们不仅热衷,还甘愿不计成本地做。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而大动干戈的疯狂故事已是屡见不鲜,之前洛阳为创建全国卫生城传出重金买苍蝇的传奇后,近日再度曝出“盯梢暗访组”的疯狂举动:各机关局委几乎以2/3的精力用于创卫,大街小巷都是戴红袖章的人在捡烟头,法官为了上街捡烟头连案也不判了。在国家爱卫办暗访组到达洛阳后,当地甚至派人跟踪暗访组,暗访组住哪个宾馆、在哪里吃饭,都有人跟着(7月26日《新京报》)。评比疯狂到如此程度,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本来,任何形式的评比达标表彰都应以公共部门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后盾,起到一定的激励、监督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利益驱动、管理缺位等原因,相当部分的活动发生了变异。这些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部分交叉、重复,而且周期短、频率高,基层应接不暇。有一个市前年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去年又夺得了“国家级卫生城市”、今年又在迎接“中国优秀园林城市”的达标检查、明年还要创建“中国生态模范市”……一个城市有必要拿这么多带“国”字的招牌吗?在一些地方官员的眼里,只有“国家级”牌匾才能凸显出政绩。从上面的四个活动,其实需要达标的项目中许多都是一样的,每个活动中都得重复检测一次。这就难怪老百姓会说:“创建无境止,劳命又伤财!”“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是行政成本高昂、行政资源大量浪费的源头之一。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腐败行为。
    
评论家练洪洋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评比也太别‘牙防组’了”。其实,比评比还“牙防组”的事还很多,比如人事部门的职称考试就太“牙防组”了,拿评记者这个中级职称来说,英语、计算机等四项是必考,否则就不能评,每项考试收费60元(不包括资料费),就那么一张考卷就要60元?全国每年有多少人评职称?光这考试费,人事部门要收多少钱啊?!
    
要真正治理这林林总总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需将之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效果如何还有赖于公共权力的边界得到规范的程度。可以这么说,这些失范之处,一方面滋长了部门谋利倾向,加重了社会负担,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另一方面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引起民众的不满。因而,清理行动既是政府部门完善职能的需要,也是合乎民心、顺乎民意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