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参加时评研讨主要说了这几点

(2007-06-07 20:44:35)
 

参加时评研讨主要说了这几点

   曹林(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知名时评家)

  参加时评研讨会,主要说了这几点,不是什么新东西,是我一直以来对时评的认识:

  一,很多与会者批判当下时评形式的八股化,我认为这不是个问题,时评如今流行的那种形式,引用消息源、论点、论述、论据,很有表达效率,每种文体都有一种主流的、适用本文体表达的规范形式,这算不上八股。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了,男人女人还有那么多器官,生理构造还是那样,怎么没人抱怨人进化的八股化?关键不是形式如何,而是内容如何,经过这么多年的进化,如今人脑子里的东西比过去的人丰富多少了啊,思想比过去深刻和复杂多了啊。还有新闻的形式,倒金字塔的叙述结构就有效率,关键不在形式如何,而在于新闻中要有新的东西。当下时评的八股化,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思想的八股化,思想的贫血。

  二,语言问题。因为给一位作者文章的评语是“语言有阅读障碍”,引得这位作者勃然大怒,斥我为“时评八股文字匠”,为文字打铁匠。我承认,我的评论语言并不好,有些甚至比较生硬,一直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语言能力实在不是想提高就提高的。我很喜欢李方评论的语言,但我意识到那是学不到的,一方面因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语言是需要天赋的,又缺乏李方那样中文系系统的训练,更没有李方那种从容的写作心态,为五斗米赶着写的东西语言是绝好不了的。
  我的时评文字虽很粗糙,但并不影响我的评论写作。因为我知道,对于评论最重要的并非语言词澡的华美,并非文采的飞扬,而是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认知价值。时评是一种注重表达效率的实用文体,并不过于注重文本价值,并不需要多么好的语言,文字简洁、明快、清晰、有力就够了,能表达清楚让人看明白就行了,大白话最好。而显然,那位作者的语言虽然看上去挺玄乎,但严重影响了思想表达,谁有兴致跟着你去通感啊。在我对时评元素的价值排序中,独特的认知价值居第一位,然后是逻辑力量(包括论据的新旧、说理的充分与否,包括表达效率),语言排后较后的位置,语言要求不高,只要说清楚就行。

  三,时评附加值问题。现在时评写作竞争非常激烈,你在网上随便写写只求自己表达发泄一下情绪,那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但拿到纸媒上去发表,那就等符合大多数的口味,有一定的发表门槛。每天有那么多文章制造出来,你的文章要想获得编辑的选择,一定得有“附加值”,无论是什么,你总得有一样东西要打动编辑,让读者觉得看了你的文章起码得到了什么东西。

  在我眼中,评论最高的附加值当然是有基于信息优势的“事实判断”,也就是,你有很权威的信息来源渠道,比如像美国大报的评论员那样,文章一写就是什么“昨天的酒会上,鲍威尔走过来坐在我身边……”,咱们很难接近胡锦涛,但起码可以写“昨天的酒会上,潘岳举着酒杯走过来坐到我身边”、“看到这个消息后,我拨通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的电话”等等。美国大报的评论员大多都有这样的权威信息优势,这使他们能对一些事件作出准确而权威的判断。而我们这儿很少,一方面有体制原因官员难以拉近,一方面有评论员自身的问题,懒于和怯于与官员打交道,再就是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再干评论员这又累收入又低的活儿了,他们很快会利用与官员的关系去当官或成为企业和官场沟通的掮客。
  另一种基于信息优势的“事实判断”来源于采访的功夫,你不能向上获得权威信息源但至少可以向下吧,通过采访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从而作出判断,我们话题编辑在选稿时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稿件,也发过好几篇,不过这样的作者还是太少了,大家都满足于键盘上作出即时的价值判断,这方面得向鲁宁老师学习,他保持了调查的习惯。
  还有一种“事实判断”来源于自己经历,你不向上又不向下,还可以向自己吧,通过自己的经历中包括中信息说服别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说起,话题特别喜欢这种文章,这次评选中也看到了好几篇这样的文章,我都打了高分。

  在我眼中,评论第二种附加值是“专业判断”,这方面的优势新京报用到了极致,他们拥有一帮专家每天帮他们写稿,你长时间专门关注和研究某方面的话题,你当然会作出超越一般眼光的判断,你的专业身份也会让人信服你的判断,我们也有许多虽非专家,但长期关注某方面话题的作者,比如晏扬先生长期关注教育,洪巧俊先生长期关注三农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有一种“专业判断”的附加值。

  第三种附加值是“独特的认知角度”,即能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发掘出新的问题。我是非常看重这个层面上的附加值的,甚至超过对“专业判断”的欣赏和追求。我认为,对一般观点简单重复的评论没有多大价值。时评确实是一种公民表达,但时评既然刊登在报章上,就不仅只有传者,眼里更要有受众,不是光表达出来就行了,要讲究一种传播价值和传播效率。新闻,只有“新”才能吸引受众注意;而评论,也只有观点“新”,观点和观察独到,才能为事件反思设置新的议程,从而推动事件的发展。评论不能甘愿做新闻的“马后炮”或“观点附庸”,评论要有超越新闻的独立价值,这就是观点和观察的独到。

  附加值还有很多表现形式,我提附加值的意思是说,你的文章总得有一点可取之处:没有权威来源,可以提到独到的观点,没有独到的观点,可以有新鲜的论据,可以有专业的判断,没有专业的判断,可以有血性,没有血性至少可以在语句通顺、逻辑清晰上下功夫,写出漂亮的文本,那么多来稿,你总得给编辑一个选这篇的理由。可我看到的稿件很多是大路货,所谓“大路货”就是没有任何附加值,说的是众所周知的浅显道理,用的是谁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文章中没几句话是自己的,都是靠百度拼凑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