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農村人口素質下降的憂思

(2006-12-13 18:30:13)
百家廊:農村人口素質下降的憂思 (圖)

[2006-12-10] 百家廊:農村人口素質下降的憂思

http://www.wenweipo.com/loadImage.phtml?image_filename=/image/2006/12/10/cfaa.jpg

洪巧俊

 有一個悄然形成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這個問題勢必影響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也影響到國家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就是農民的整體素質在下降。

 中國13億人口中9億是農民,這龐大群體的整體素質在下降,能不影響我國的發展?農民整體素質的下降是漸進式的,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如今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的人雖然很少,但高素質的文化人在農村已是越來越少,甚至是鳳毛麟角。記得去年11月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說過,目前在我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佔4.2億人。近九成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低下,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技術的快速推廣,也影響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的進程。如果我們把初中畢業以上的人作為農村的「高素質人」,也只有6000萬人,7個農村勞動力中只有1人是初中以上文化。而這些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卻大多是30歲以上的人。如今在農村很難找到高中畢業的年輕小伙子了。會讀書的上了高中上大學,不會讀書的初中還沒讀完就輟學了。

高中文化的「斷層」

 高中文化將在我國農村悄然形成一個「斷層」,這個「斷層」凸顯的是農民文化素質整體急下。過去農民文化水平高的大都有高中文化,他們是農村科學種田致富的頂樑柱,如今年輕的農民們文化水平高的卻只有初中文化,而更讓人擔憂的是將來農村孩子達到初中文化程度的也越來越少。這也是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所說的,近九成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斷層」的形成,勢必影響新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新的「讀書無用論」已經抬頭多年,在很多鄉村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論調,讀大學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合算,大學昂貴的學費,使多數農村家庭望而生畏。另一個方面就是年年擴招超越現實的辦學能力,已使教學質量急劇下降,難以勝任社會選擇,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所有這些,對教育支付能力捉襟見肘的低收入農民家庭來說,猶如凍僵的莊稼還遭遇大雪壓。他們因此不得不選擇切合實際的生活策略,用一種「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來為輟學打工等其它自謀生路的行為尋求合乎情理的證據。

留守兒童成「斷線風箏」

 隨著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形成了許多農村地區「蔚為壯觀」的留守兒童群體,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著由於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而導致的學習問題,再加上外出父母負面的示範效應和對孩子較低的期望值,致使孩子的素質大滑坡。

 事實上打工者都成了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代養者大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由於他們年紀大、知識水平與個人能力有限,有的還要耕種土地、餵養牲畜、洗衣做飯和照顧自己的孩子,因而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教育根本無暇或沒有能力顧及。有人說,留守兒童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該飛到哪裡」。這就是留守孩子成績普遍較差的原因。國慶休假,我去了一小山村,一位叫阿海的孩子對我說:「其實讀不讀書並不重要,我爸媽也沒讀甚麼書,現在還不照樣去深圳掙錢,他們掙的錢都比我的老師多,將來我也一樣可以去深圳掙錢。」其中的厭學、輕視知識傾向可見一斑。這種輕視教育的觀念不僅在留守兒童中廣泛存在,在外出務工父母當中也很普遍。我到一服裝廠調查時,江西省贛州的打工者告訴我:「孩子讀初一,十五歲了,不願上學,明年讓他來這裡打工,不讀還可以省很多錢,上個初中也就不錯,能寫個信、算個賬就夠了。」這些也是導致農村整體素質的重要原因。

 據報道,華北某縣是個「普九達標縣」,按照達標要求,其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率不應超過3%。但事實是,該縣每年初一入學學生保持在1萬多人,在初三中考時,參加考試的只剩下4000來人,三年裡流失6000多名學生。而更令人沉重的是,這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典型,它不過是記者隨意調查的一個縣,也許比它的輟學情況更嚴重、更觸目驚心的縣還有很多。(2005年11月10日《新京報》)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農民文化素質在倒退,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農村高中畢業生可謂比比皆是,其中大部分民辦教師就是高中畢業生。我那村莊還不到500人口,高中生卻有四五十人,年輕人有六成以上是初中文化以上水平,如今村裡卻找不到一位年輕的高中畢業生了。高中生在農村已成了稀缺人才。一位鄉黨委書記對我說,縣裡要求每個鄉輸送一位高中畢業、2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去省農校進修,結果跑遍了全鄉也沒有找到一個。以上述的那個有35所鄉鎮中學的縣為例,只有一所學校的上線率超過20%,但也只有26%。有25所學校的上線率在10%以下,其中有3所的上線率為零,有18所學校經過中考得以升學的幸運學生,每校只有1名到3名。也就是說,如今鄉鎮中學能升高中的學生是屈指可數。當地農民還算了一筆賬:一個孩子如果考上公費的高中,一年學費要1000元,加上其他花銷,一年大約是3000元,三年下來是1萬元。如果是擇校生,三年下來至少得4萬多元。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即使花錢再節省,四年至少也得5萬元。這樣的支出對於一個每年現金收入僅數千元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很難承受的。

 農民最講究實在,如果孩子上不了重點大學,考大學無望,他就不會讓孩子去讀高中,孩子在這三年裡或多或少還可以賺些錢,三年1萬多元錢在農村就可建一層樓房。不說那昂貴的擇校費,就是每學年1000元學費也讓大多數農民家庭捉襟見肘,再算算上大學的費用,一旦無法承受,孩子就是能上重點高中,他們也會提前讓孩子輟學。很多農民認為,讓孩子讀到高中,不僅浪費了巨額的學費和數年的光陰,如果早知道孩子考不上大學,還不如早點回家學手藝或者出去打工掙錢。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使中國社會各階層間的流動成為可能。全國統一高考,是許多農家子弟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的捷徑。如今他們深感讀書變得越來越困難,跳「龍門」變得越來越遙遠。眾所周知,大學逐年上漲的學雜費,對來自農村的學生是一道高門檻。說到「高門檻」,如今孩子讀書,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門檻是一個比一個高,每高一個門檻,收費就增加。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每踏上一個「門檻」,負擔就加重,這是導致農村人口返貧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農村讀高中上大學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農民整體素質較低,難以及時接受一些先進技術和方法,限制了農村的發展。農村要奔小康,沒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民不行,要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首先要提高他們的文化基礎知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農民整體素質的下降,也阻礙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因為農民的整體素質是確保其在城市長久安身立業的本錢,農民整體素質越高,進入城市就業機會越多,成為市民可能性越大。

 要改變農民整體素質下降的局面,就必須抓好九年義務教育,鼓勵十二年義務教育,把讀書的「門檻」降低,讓農民的孩子真正讀得起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