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与被满足
(2014-01-02 11:05:54)
标签:
阳光森林林海峰爱健康 |
分类: 哲学与自然的思考 |
被需要与被满足
林海峰作品
心理层面的一切问题,都源于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潜意识既可以是前世累积下来的记忆,也可以是今生的体验产生的。
儿童时期,我们的需求,在于满足!对于食物、对亲密接触、对新奇的渴望,若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赢得一份美好无边的童年。
直到我们走过童年,由于各种教育和社会意识的推动,对食物、亲密接触、新奇的渴望,似乎变得幼稚、微不足道,如果你说,我每一天,都在吃、抱抱、玩玩中度过,人们似乎很不屑,觉得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是成年人眼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呢?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激励了无数的生命,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
成人与儿童的分界线,就在于被需要!如果你是一个人人需要你的人,你就有自信、有成就感、有人生意义!被需要,定义了你在人间的价值,定义了你活着的成就,定义了你何去何从!
为了能够找到被需要的感觉,人们把自己演变成父母,给自己戴上个高帽,并且在一生中,不停地加码,不断地演绎出各种问题,来在子女身上,找到被需要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很有经验,很有资格指导别人如何获得幸福,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从未幸福过。
被需要的感觉,是一个成年人寻找存在感的动力!于是,他们开公司、办企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乐此不彼,哪怕疲劳、不快乐、应酬、失去健康,只要能够找到证据,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他们就觉得一切牺牲都有意义。
这个游戏规则,潜规则,就这样流传。
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去做人类这种事情,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其他任何低等动物那里,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其他任何动物会主动去承担别的动物的工作、生活责任。
于是,美国人不断地告诉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他们的作用与价值,被需要,是世界大国共同的努力,也是每一个企业家用力的方向,更是成年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人活着的任务。
于是,被需要的指标,成为活着的功课,如何能够更被需要呢,更多、更广泛、更深远?
老子看不下去了,骑了青牛出关!我呢?混迹人群之中。
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玩这种好玩的游戏,甚至营造那种被需要的程序,实际上,如果不被需要,你就被排斥在游戏圈外,不能够参与这个叫做社会的故事了。
很难有人能够忍受,不被需要的日子!即便你吃得很好,睡得很好,亲密融合,自由自在。哈哈,这真是可笑啊!
如果一个人可以摆脱“被需要”的魔咒,他就不会再去折腾自己,也不会逼迫自己忙碌,更不会伤心、痛苦、郁闷,也不会觉得这个社会如何如何。
为什么,我们需要活在“被需要”的感觉里呢?谁给我们下了这个咒语呢?
没有一棵树为了“被需要”而活着,我们家的狗也不会为此努力,它们自在幸福,没有一刻安宁,总有自己的享受。如果真的被需要,它们也只是顺便,乐一乐,绝不逗留。
阳光,不是每天上班打卡才照在我们地脸上,河水,不是为了得到夸奖,才绕过了那个村庄,蝉儿的欢呼,并不在乎周围是否有听众,生命的真谛其实在于自娱自乐!我想说,自娱自乐,其实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却也是本我原有,也是忘我之境界,其核心,在于没了“被需要”的述求,从此也不在于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
所以人的不满从何而来?好吃好喝的,没有战争,没有贫苦,何以不快乐?找不到地位与成就?找不到足够多的金钱与奢华?为何人永远都无法满足?因为那个“被需要”的感觉是虚幻的,怎么满足也是虚幻的,因为别人是无法让你满足的,因为,大家都忙着成为“被需要”者,没空时刻给你“被需要”的感觉,因为被需要的感觉无法持续,无法长久,充满变化,不稳定,会消失,所以,所有人都着急,发明者各种办法,让自己始终可以控制,使别人能够更多地产生需要的愿望。
于是,常有空虚,常有被遗弃,常有不被爱,常有失落感,人生啊,最终变得总以失意落幕。
若人可以不求被爱,而能够享乐于自爱!若能够不渴望被需要,而变成“自满”如同一木一草,如山中的小鸟,那份自在享乐,幸福圆满,就源源不断了。
当我们可以自满,就不再贪婪!当我们可以自爱,就不再讨爱,当我们懂得自娱自乐,就不再搞那么多事情。为何可以自满,因为,我们与山河同在,与周遭的一切存在,一切都彼此需要也彼此满足,根本无需刻意。天地原本都是我们地玩具,大自然原本一直陪我们在玩,一切的人儿,其实都是我们的,无需占有,无需控制,只需要,转念而已。
回到最初,美食,亲密,新奇,生命其实就这样足够了,若人人如此,构成的世界,就如同大自然一样,五彩缤纷,各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