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随感(1)东风颂,还是西风颂

(2016-05-15 20:38:51)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a2_att_hudong_com/3249613ed3eb54ad16cf42e1fad3f807.jpg        备课时,读到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West Wind),忽然和自己抬杠,为什么是《西风颂》,而不是“东风颂”呢?无解,于是去查雪莱生平,发现《西风颂》创作于1819年秋季,构思成文于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压带控制,无风;而秋冬则盛行西风。

看来《西风颂》之名,未必是诗人奇思妙想,而是受到当地气候影响,随感而发,颇有些即兴发挥的味道。雪莱自己在诗歌原注中的描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呵呵,原来是有灵感了,就顺手写出来了。

       在这个例子中,影响英语理解的因素既非语法结构,也非单词,而是对一个国家理解,大洋彼岸,一个国家的气候与我国尚且不同,更不用提衣着、食物、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差异如此之大,使用的语言怎会相同?正所谓:“吃着面包的国度写不出烧饼的语言”。加强非语言语境(Extra-linguistic factor)学习,可以从文化传统角度理解语言,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思维,多一个世界。

         如果没有出过国,如何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呢?

         首先要学会使用英语字典。快译通虽然方便,终归是雾里看花,还是英语解释明确。读《哈姆雷特》, 有一句,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很奇怪为什么哈姆雷特用bodkin(锥子)去复仇, 而不用“dagger”,韦伯字典(Webster Dictionary)的解释为:A bodkin is a slender and blunt instrument making holes。可见莎翁这个词汇中强调的是slender,blunt, 哈姆雷特用这样的“匕首”都能复仇,可见复仇之易,可是又难以承受复仇的一系列后果,所以会有“To be ,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的感叹。这里无意探讨莎翁用词的缘由,但是bodkin和dagger的区别却是通过英文辞典,而非中文翻译进行辨析的。

         其次,注意语言文化间的对比。文化理解不同,表达就不同。例如英语如果说“进展缓慢”,可以说ditch the pace that made the drifting continent impatient。字面意思是“进展令大陆漂移急不可耐。”但是中文就会说“蜗牛一样慢的速度”,由于大陆漂移学说始于西方,它通常就有“速度迟缓”的内涵,而且表达上不乏夸张。但是不了解这个学说,及时了解了每个单词的意思,也不一定了解文字内涵。亚历山大波普称赞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贡献,曾有“So lord said, Let Newton be, All was light.”之佳句,其实是巧用圣经《创始记》:At the beginning everything is empty and void. So lor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so there was light。略加转换,即妙用无穷。

         最后,了解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背景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但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读英美历史和西方文明发展史,对于英文学习就很有帮助。

拜伦的《哀希腊》中曾有这样的诗句:

The mountains look on the Marathon,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

And muse there for an hour

I dreamed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为什么诗歌中提到马拉松? 通过背景的学习了解到,马拉松战役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在这场战争中,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入侵的波斯军队。而拜伦的诗歌主题恰恰是呼唤希腊人牢记光荣的历史,奋起反抗土耳其的暴政统治。历史和现实的映衬,是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拜伦随后写道:

The king sat on the rock brow

Which looked over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all men in nations---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the break of the day,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

国王安坐在岩石之上,

眺望萨拉米斯。

脚下万船待发,

各国俯首称臣。

黎明时他清点过兵将,

日落时又在何方?

         此段暗指萨拉米斯海战,希腊以少胜多、英勇作战,波斯军队丢盔卸甲、铩羽而归,故有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的说法。写得颇有“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路灰飞烟灭”的豪气。

         我们经常说要学习了解文化,但是什么是文化呢?这个词汇其实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哲学,科学乃至文学的总概括。但是要把这些内容学习一遍又谈何容易?光有热情、勤奋还是不行的,更不能太功利,需要兴趣、方法和习惯,积少成多,就能慢慢走出英文学习的瓶颈期。

                                                                                                                             黄培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