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牛人”牛事业
(2011-08-30 11:05:06)
标签:
财富故事内蒙古日报刘春杂谈 |
分类: 百姓故事 |
“牛人”牛事业
□本报记者
不好好种地的农民不是好农民。按照这个标准,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达尔罕村的乔亮显然不是个好农民。然而,这个当年被村民认为不是好农民的乔亮,如今却带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搞起奶牛养殖,走“牛”路,发“牛”财,在那片丝毫没有奶牛养殖基础的土地上,硬是踏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2002年,21岁的乔亮开始养牛。起初养的只是本地黄牛,虽然养了不少,也付出了辛苦,但收益一直不是很好,他的养牛事业举步维艰。可是,乔亮有一股牛劲儿,不达目的不罢休。于是,他给村民留下了不务正业的印象。
实际上,乔亮十分钟情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他并不觉得种地有什么不好,但他同时也认为,如果能够致富,做好哪种事业都是好农民。抱着这份执著,他从一次次失败中站起,铁了心要做牛事业。
2006年,乔亮卖掉自家所有肉牛,买了5头奶牛。牛买回来了,乔亮却看着这5头奶牛发愁。过去一直养肉牛,听说养奶牛需要技术,而自己并没有这技术啊。他围着这几头奶牛转圈,这一转不要紧,更多的问题纷至沓来:即便有了技术,牛奶卖给谁?即便卖了牛奶,产犊怎么办……
人常常是这样,一旦纠结于一件事,很难立刻理出头绪。乔亮给牛添了草料,索性不再想这件事了。不去想了,主意反而有了。就在拉开屋门的瞬间,乔亮的心里也开了一扇门。
第二天,乔亮一早就牵着5头奶牛出发了。他把牛牵到了5公里外的一家奶站,要把牛放在奶站养。自家的牛放到别人家养,似乎不符合做事的规矩,但是,规矩并没有难为乔亮。奶站的老板同意了乔亮的请求,条件是乔亮无偿帮助奶站饲养奶牛和负责打扫卫生,奶站免去这5头牛的饲养和管理费用。牛有地方养了,自己还找了份儿工作,不少人开始佩服乔亮了。
就这样,起早贪黑,乔亮一干就是两年,奶牛也从5头发展到了9头,年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一个人一年赚5万元钱,这在当时的达尔罕村来说可谓高收入者了。此时,不合格农民、不务正业之类的评价忽然便消失了。而乔亮随后又做出了更为惊人的举动。
在奶站工作这两年,乔亮的眼睛和心都没闲着。饲养奶牛的技术,奶站的经营,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后,乔亮辞职了。奶站的几个工人听说他辞职,还在劝他:一年赚5万,哪有这样的好事儿,怎么就说不干就不干了呢?乔亮明白他们的善意,而他们却没懂乔亮的用心。
2008年9月,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乔亮投资18万元的永宏奶站开业了。这才是乔亮真正的创业。他想好了,自己开奶站,将来富裕的不光是自己,乡亲们也会跟着致富。然而,想法归想法,开奶站一定要有奶户,开始乡亲们并不买他的账,没有人愿意花1万多块钱买奶牛,更没有人愿意把奶牛送到他的奶站。加上自已的9头奶牛,永宏奶站开张营业时只收到13头奶牛。
照这样下去,别说赚钱了,以前数年的积蓄也非全赔进去不可,更别提带领乡亲们致富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乔亮的预想,13头奶牛即使不赚钱,慢慢还能增加。然而,几个月后的“三聚氰胺事件”,使牛奶无处销售,村民们的养牛积极性降到了冰点。这几乎把乔亮推进了泥沼。
当年,通辽市玉米总产量达到37亿公斤,带动农户50万户。农牧民年人均从玉米产业中获得纯收入750元。这时候,有人叹息:乔亮要是种玉米,一定会赚大钱。乔亮听到了这样的话,但他更加坚定了养牛的信心。三聚氰胺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那样做。他了解自家奶站的牛奶品质。
2009年,随着奶牛行业的逐渐转暖,永宏奶站开始盈利了。越来越多的奶户们通过这里赚了钱,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开始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乔亮用自己的坚持渡过了那场难关,迎来了一个艳阳天。
养奶牛的村民赚了钱也没耽误种地,看形势好也想养奶牛的便找到乔亮,想让他帮忙贷款。这时候的乔亮,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他二话没说,统计好村民报名人数,用自家奶站作抵押,从信用社为村民们贷款70万元,全部用来帮助村民们购买奶牛。这是去年上半年的事。
现在,每天有近百头奶牛在永宏奶站挤奶,全村奶牛数量达到220头,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养牛。仅此一项,该村每年就能增收100余万元,户均近1万元。而乔亮,则成为这些养牛户的好参谋。如果有人慕名拜访乔亮,村里人会告诉你:那个开小轿车的就是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