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不能让任何一次机会溜走
(2010-06-01 20:54:34)
标签:
it业it行业品牌电脑帅才李学军内蒙古杂谈 |
分类: 百姓故事 |
5月31日上午10点,内蒙古亿家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军从北京给公司事业部经理梁荣杰打来电话,告诉他投标刚刚完毕,目前态势良好,投标结果还得等几天。从他的语气上,梁荣杰能感觉到李学军很自信。
李学军确实是个很自信的人,从进入IT业第一天起,他就带着自信,并且让这种自信感染着公司每一个员工。
李学军进入IT行业是在1998年,当时他18岁。计算机专业毕业以后,他在西安做兼容机和电脑耗材生意。当时,国内IT行业刚刚起步,品牌电脑贵得离谱,拥有一台电脑,几乎是身份的象征。贵的买不起,那就买兼容机吧,于是,兼容机市场开始兴起,圆了多数人的电脑梦。
2002年,他小打小闹赚了点钱,开始思谋着回乡创业。他觉得家乡相对落后,而落后对于高科技产品意味着机会更多一些。没有太多犹豫,他回到了老家准格尔旗,果然,准格尔旗的IT市场还不景气,但是对电脑已经有了需求。他的小店就这样开了起来。
那几年,组装一台同配置的兼容机,比一台品牌电脑要省2000多块钱,这可不是小数字。一样的使用效果,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干嘛不买兼容机呢?于是,兼容机市场越来越火。这股火也点燃了李学军的野心。2004年,他挥出了大手笔,一年内在包头、东胜、呼市开了三家店。那时候,他心里已经有了渠道的概念。
他在呼市开的店叫星联科技,渐渐从做兼容机向配件批发转型,进而以呼市店带动包头、东胜和准旗的店的转型。生意铺开了,渠道也建立了起来,他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李学军性格直爽,思路清晰,常常在短时间便做出决策。这在以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家店的生意在良性发展,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做兼容机的利润渐渐萎缩,原来做一台机器,能赚个500到800元,到了2007年,也就是200元的利润,有时候还达不到这个数。而且,耗材、配件批发的利润也渐渐在减少。李学军此时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市场的产品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又是一个决策的时刻。这次决策,他花了一些时间,做了市场调研,征求了呼市工商局专业市场分局电子所的有关同志的意见。生意场上,往往选择比经营更重要,他经过考察,满怀信心地作出了决定此后发展的抉择:5月份,他注册了内蒙古亿家通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摘掉了个体户的帽子。
刚刚注册完公司不久,李学军敏感地捕捉到了一个消息:戴尔电脑一改直销策略,要在内蒙古地区建立分销渠道,只是在中国区的分销政策尚不明朗,只是搞试点分销。他得到的消息是,伟仕电脑公司拿到了内蒙古的分销代理权。李学军第一时间找到伟仕电脑公司,经过商谈,拿下了戴尔内蒙古商用机的分销总代理权。
在2007年,这个决策多少有点冒险。做品牌电脑的商家,像联想代理商万德和自立,都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撑,而李学军还没有实力和他们竞争。但是,此时电脑市场品牌机的发展形势已经没有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少品牌电脑比如浪潮、长城等已经被联想挤到了市场边缘,而且品牌机身价越来越低。李学军预测到品牌机将会分电脑市场七分天下,并且这种苗头已经从兼容机销售的萎缩显现出来。他再次自信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梁荣杰从天津的IT业退出,回到呼和浩特创业,目标职业仍然是IT。有缘人相聚了,他们进行了长谈,思路一致,目标一致,对行业的理解一致,这个80版小伙子正式加盟公司,做戴尔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军不再耍单了,他腾出了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业务。
2008年,品牌机市场业绩一路飙升,真的占了七分天下。李学军在选择上赢了。一年后他想起这次选择,确实有些后怕,如果他前一年不做出那个决策,他和品牌电脑将会永远失之交臂。那一次的选择也教会了他一个做IT的经验:不能让任何一次机会溜走。
有市场销售经验的梁荣杰的加盟,使戴尔电脑在内蒙古市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业绩。市场做大了,人手问题有一次迫在眉睫。李学军缺的人手当然不是普通员工,他需要帅才。仿佛市场有意识地偏向李学军,说帅才,帅才真的来了,有八九年IT市场经历的姚帅从北京回到了呼和浩特创业了。他和李学军一交流,立刻同意加盟,出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这哥三个像桃园三结义,彼此惺惺相惜,紧紧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都想在IT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三人团队的推动下,他们从品牌机零售到做工程,一步步走来,在IT行业,渐渐暂露头角。
李学军做生意颇为江湖气,生意按照市场规则来,那些合作伙伴却是朋友关系。做了朋友,建立了渠道,李学军的人气和戴尔的市场一样旺了起来。但是他依旧清醒,他知道市场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容你懈怠和游戏,否则就会给你严厉的惩罚。
李学军这个团队输不起,不用说拿下品牌代理权,就是每一步推进事业发展的资金,就让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在这些年他坚持了下来,营业额从做个体户时年2000万做到了现在年6000万。李学军知道,这些钱并不够,如果公司再升级,钱仍然有很大缺口。
因此,他坚持着也习惯着勤奋。他定期外出做渠道,每次出差都要规划路线,不走冤枉路。比如西部各盟市走一趟,一定要走最科学的路线,每走一个地方,都要拜访客户,谈下合作意向。回到呼市后,将合作意向交给公司的其他人联系,一联系准成。
公司里的人都说,李总做决策快而准确,做渠道也是这样。李学军这时候就会说:“什么时候不再用我去做渠道了,咱们公司也就真正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