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店
标签:
内蒙古网络写手联盟刘春财富故事汇杂谈 |
分类: 百姓故事 |
从呼和浩特市市区去往内蒙古昭君博物院的路上,有个叫桃花乡的地方,前桃花在北,后桃花在南,依靠距离市区近的优势,这里的人一代代过着相对满意的生活。我们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后桃花。
后桃花大约有800人口,距离呼市市区也就5公里。除了务农,差不多有一半人口在市里上班。正是下班时间,人们或乘坐班车,或骑着电动自行车往家走。这条平时车多的路人便多了起来。路过写有“后桃花”标识的丁字路口,有人继续往前走,有的人便拐了弯向西行。
拐弯西行的人也不一定就住在西边,他们要去“李慧平糖酒门市部”买上一些东西回家做饭。
这个时间门市部里通常比较拥挤,人们也不着急,排不上队就看看别的东西,远远地听着大家和门市部老板李慧平闲聊。小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
李慧平在这个丁字路口东50米处开店已经有了10年光景,对村里的800多名村民都很熟悉,无论谁说起什么,他都能应答出来。说起来,这家小店也算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还是村里大事小情汇集的地方。可是玩笑归玩笑,李慧平夫妻对一些传闻,通常是哪说哪了,不传播也不添油加醋。也正因此,夫妻两个颇得乡亲们的信任。
被信任惯了,李慧平夫妇便将“诚信”二字深深刻在心里。村子就这么大的村子,人也都是熟悉的人,要是在买卖上作假,那就真的对不住人了。乡亲们知道李慧平夫妇真诚,无论平时还是从城市里下班回来的,都到他们家来买东西。他家的生意也因此保持着人气。
一个小时前,店里来了一个上门推销洗化用品的人,缠着李慧平推销产品。李慧平回绝了,那人依然不肯罢休,最后那人说:“你开店不就是为了赚钱吗?都卖真货能赚几个钱?我把利润再让给你点,这村里人,谁知道真假?”李慧平没回答他的话,指了指靠西边的墙上,墙上挂了一块由玉泉区工商分局发的“诚信经营规范店”的牌匾,牌匾的另一侧还挂着两块写着“消费者投诉站”、“12315消费者维权联络点”的牌子。那人立刻变了脸色,转身走了。
这样上门推销的人,李慧平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一两个。有些上门推销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假的,但是绝对不能算正经东西。李慧平不想把这样的商品卖给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万一出现了被退货的事情,李慧平甚至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村里那些诚恳的面孔。他的原则是诚信经营,对得起乡亲。那店里的货怎么进?自己到市里进货。虽说辛苦点,但是能保证商品质量可靠。每天一早,李慧平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到了市里,用不了两个小时,也就是人们开始上班的时候,他就进货回来了。十余年下来,苦确实没少吃,但是也积累下人脉,连他进货的商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人们给李慧平的评价是:认真、稳重。这和他下岗前的财务职业有关。开这家店之前,李慧平在桃花乡轮机修造厂做财务工作,10几年的工作经历,练就了认真、沉稳的个性。厂子倒闭后,他就和妻子开了这家店,依旧认真、沉稳,给村民留下好印象。
农村消费和城市不一样,购买力相对较低。李慧平一边学习着城里商店的做法,一边针对村民需求进货,十年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却又能满足农村消费者需要的经营格局。这里看不到流行元素,但是绝对不落伍,市里超市有的,他这里都有,而价格却要低一些。
李慧平开店并没有赚下多少钱,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干点别的,成了他很久以来的想法。有些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要盘下他的店,李慧平考虑了一下,还是没舍得出手,他怕别人经营他的店不按规矩出牌,坏了他的名声。人活着要个好名声,做生意更要好名声。
在名声两个字的推动下,2005年,李慧平想方设法,连贷款带借款,将原来30平方米的小店扩容到100平方米,商品品种也由原来的为数不多的品种到现在的能够满足需求,这时候,他又打了退堂鼓。他先让妻子在小店旁边开了一家饭店,饭店开了一年多,没赚什么钱,又到建筑市场跑项目,李慧平则在家经营门市部。
新一轮村干部选举开始了,村里有人鼓动他参加村干部选举。有着乡亲们对他诚信的认可,他有竞争优势,参加选举很可能成功。想来想去,他还是放弃了,做村干部是要为百姓做出实事的,否则就不要占位置。可是,那样就顾不上这家店了,思前想后,他还是舍不得放下店面,毕竟做生意能够由着自己发挥,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他想,这也是为村民服务了。有时候,家里或者亲戚家有事,不得不关上一天门。这一关门,就感觉到小店的重要了,村里人打来电话,纷纷询问关门原因,说急着要买什么东西。接了十几个电话,他赶紧让妻子回店里,自己事情再急,也不能让乡亲们着急。
村民的需求,坚定了他继续开店的信心。
前不久,玉泉区工商分局给他们颁发“诚信规范经营店”的荣誉牌匾的时候,他在和工商局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李慧平诚恳地说:“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良心,自己刚下岗的时候,是这里的村民信任他,捧了他的场,他才有了这份事业,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就算是作为回报,他也应该对得起乡亲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