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日记(下)
(2010-03-31 09:33:15)
标签:
鄂尔多斯乌兰的草原旅行采访文化 |
分类: 旅中流水 |
那天晚上,乌兰的草原、呼和夫、雨琴我们小坐,席间还有两个能够让人一下子记住的朋友。直到我们吃晚饭喝完茶,我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文化。
的确,我们避不开文化。鄂尔多斯更避不开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河套文化以及让蒙古人引以为骄傲的成吉思汗文化,使鄂尔多斯和文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实际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鄂尔多斯正在进行着一场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博弈。
鄂尔多斯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奇,这个自不必说。鄂尔多斯文化说起来,处境有些尴尬。这并不是说鄂尔多斯没有文化,或者说文化不行。鄂尔多斯的文化并没有改变,鄂尔多斯的文化一直在提升。那么,尴尬在哪儿?我以为,尴尬在文化没有追上经济发展。
让文化马上追上经济发展,这显然是苛求。比如一个家庭忽然成了千万富翁,这在鄂尔多斯是一个真实,但是我们无法让这个普通家庭的文化一下子上升到理论上千万富翁所应该具备的层次上。
文化的发展需要过程,需要积累。一种文明厚积薄发,需要太多太多的因素。而经济发展,却可以超常规。因而,文化和经济发展一下子并驾齐驱,似乎不可能。
我们也说到了文人。文人是文化概念下的群体之一,文人多数不富裕,因为成为了文人,对于富裕似乎便看轻了,对于传统文人来说,最大的财富是文。而文人一旦染上了铜臭之气,便会被文人们所轻视。这种现象,当然不是绝对。
长期以来,文人成了迂腐和贫穷的代名词。虽然现在有了改观,却也不尽如人意。我却不愿意如此,所以我很难成为真正的文人。我所追求的,是想把文化变成市场化的东西,文字一旦变成金钱,从某个层面说,文人辛辛苦苦写下的著作能够畅销,便实现了经济和传播的双重效益。作品卖不出去,更多的人便读不到,那文人的理想也得不到最大满足。文人有钱了,可以更有作为,让更多文人受益,让更多读者受益。否则,文人只会在故纸堆里渐渐残花凋零。
鄂尔多斯正在抓文化建设,强大的经济支撑之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着可以预想到的结果。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五年前,本科生在鄂尔多斯非常抢手;现如今,研究生在鄂尔多斯的人才库里等工作。鄂尔多斯的文化素质,将会因此而得到较快提升。人的素质将会带动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走向更深层次。
鄂尔多斯的千万富翁是低调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这里不是最有钱的。但是千万富翁会去写书吗?或者投资做文化产业?我不好分析,也难以预料。不过乌兰说她现在还没有千万,等有了千万,就在家里写书。对于喜欢文字的人来讲,这是多好的理想。我也想,倘若我发达了,是不是也要去著书立说?我可能会去做文化的事情,不排除自己写书,写有人看的书。但是,我仍然不会把自己当做文人。
将文人和书看成全部文化含义是狭隘的。第二天我采访的两个人,让我重新审视了鄂尔多斯文化。那种文化是骨子里的,是鄂尔多斯深厚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他们的生意在鄂尔多斯不是高端的,但是正是他们,让鄂尔多斯文化更真实,更具体。(两个人的故事将会在报纸上发表,到时候再转发到博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