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日记(上)
(2010-03-27 15:57:32)| 标签: 鄂尔多斯乌兰的草原旅行采访杂谈 | 分类: 旅中流水 | 
准备赶早班车去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东胜,因晚上看书,晚睡了一会儿,起来时已经早七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长途汽车站,一问,有8点20分的车,只好如此,担心中午12点以前到不了。
揣着车票,给鄂尔多斯市宣传部任科长发短信,让他帮忙先联系好要采访的单位。没想到,短信刚发过去,任科长的电话就打了进来,说他正在呼市准备往回走,让我退了票,他带车了。这可是没想到的。
我和任科长见过一次,通过一次电话。这是位十分爽快的哥们,刚从媒体调到宣传部,对到鄂尔多斯采访的记者很是照顾。第一次接触,我是自治区记者团领队,他是市记者团领队,在酒桌上便多喝了几倍,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不过,论起酒量来,我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好在他不逼酒。
我们一边闲谈,他一边让部里的同志帮我联系采访事宜。
车过黄河大桥,我看见黄河浅水处密布着鸟类,挤挤挨挨的,成千上万只的样子。我问任科长是什么,他告诉我,是天鹅和野鸭。我还是第一次见如此规模的候鸟,目光便流连了一阵儿,只到它们被远远甩在车后。天鹅和野鸭是候鸟,它们回来了,在黄河边过着悠闲的日子。天气时冷时暖,但是因为它们回来了,春天也就回来了。它们应该带着春天,在南方过了个好冬天。但是,再好的冬天,也好不过它们的出生地。就像再好的他乡,终不如自己的故乡。
快进入达拉特旗的路段,出现了堵车的队伍,约有2公里。好在有交警在疏通,我们这边大约半个小时就解除了拥堵。不过,我们刚过去,对面几辆车逆行,又把路堵死了。中国的堵车,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路,而是因为人。如果都让一步,绝对不会出现堵车现象。但是司机同志们赶路着急呀,着急就想违章,一违章就上了别人的路,别人正在规规矩矩走着,一抬头,呦,怎么有车上了我的路,赶紧停车,堵住了后面的车。违章车想倒退也没有可能,那就堵着吧。不过,即使堵上三天三夜,堵车情况的原创者恐怕也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也是,如果知道自己不对,干嘛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进入东胜城区,我就不再看外面。这个城市我没少来,能随口说出的街道却一条也没有。再者,随着这里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别说我是外地人,就是本地人,对于新建的楼群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地方。这反倒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自嘲理由:反正不是我的原因,你手机号换来换去的自己还记不住呢,何况一座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
问了本地同学,说下午两点人们都午休完毕了,这才给乌兰的草原打电话。电话里她语意朦胧,一副大梦未醒的样子。这也难怪她,春困秋乏,我这时也有些迷糊。心里歉意了一下,告诉她我来了,想找时间见见这里的朋友,我也有事要和她谈。她说她来约人。
因为是周末,原计划下午的采访推迟到明天上午。同学开车送我,听说采访推迟,我叫他停车,说随便在路边找家宾馆住下。抬头见到如家商务宾馆的牌子。同学要赶到达拉特旗,我让他先走,自己去如家登记房间。没想到这里生意如此之好,我竟然是最后一名登记上房间的房客。
睡了一会儿,探头窗外,想在附近找家书店,没有发现迹象。不过满眼新建的楼群和一辆辆开过的高档车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第一次来东胜,是10年前,参加同学婚礼。那时候的城市,远不如鄂尔多斯市随便一个乡镇。我那时候刚刚离开校园,没见过大世面,对这里的荒凉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有印象的时候,是改变印象的时候。由于常年做编辑工作,出来采访的机会不多,再次到东胜,是三年以前。一进入城区就有些惊讶,惊讶这里的变化之快。可惜,感慨之后,就喝醉了,轻轻地我走了,没带走许多记忆。
这次能让我惊讶的,不是城市变化,因为心里已经有了“会有变化”的概念。我惊讶的是,在中午的三十几桌的酒宴上,发现了竟然很少有人喝酒。这对“歌的海洋、酒的故乡”的评价似乎是一种最大的转变。问同学,同学懒洋洋地说:“都开车呢”。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现在我们鄂尔多斯人还能喝酒,但是要看场合。文明喝酒,懂吗?”这小子挑衅地看了我一眼。
原来如此。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