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观原因导致服务瘦弱不堪

(2010-03-12 13:06:09)
标签:

3.15

年主题

消费

服务

杂谈

分类: 三哥观点

    今年3.15年主题是“消费.服务”。

  关于服务,我们并不陌生。自从商品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消费者便在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在不断升级,由最初的单纯服务,升级为售中、售后等服务形式,甚至到后来,出现了售前服务。按照常规思维,企业、商家能够将服务作为营销过程的重点,到现在,“上帝”应该真正地享受各种名目的服务类别并且心里很舒服了。
  然而,消费者真的享受到了很体己的服务了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其一,商品的退货过程本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却是个需要磨破嘴皮子、捞不着好脸色的过程。当消费者提出质疑时,个别商家可能会说:你选择退货,就是拒绝我们的服务。言外之意,你退货了,我们就没必要再为你服务了。
  其二,商品出了问题,商家或者售后千呼万唤不出来,好不容易来了人,消费者却要付出价格小能够对高昂的服务费。这和最初购买商品时候商家的承诺形成了鲜明对比。诸如不按约定时间返修产品、寻找借口缩减服务内容,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其三,趁火打劫,不按规矩出牌。这体现在出租车等行业,天气恶劣,拼车、一口价、拒载等等现象时有发生。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利益驱动。真实的服务,需要付出包括人力、财力等相应代价,为了减少投入,实现利益更大化,虽然也在喊着人性化服务,却只是说说,具体落实,那就要看利益点在谁身上,惹不起的要深入服务,好说话的勉强服务,不入流的推脱服务。总之,能省点就能多赚点。
  将服务概念化。服务不是不可或缺吗,好,我“雷声”更大一些,虽然产品和知名品牌不好竞争,那就看谁喊得声音大吧。于是,一些服务便不仅仅含水分了,而是完全的水分。还有一种情况,是服务水平和质量问题。产品只强调销售,对于服务,企业或商家不甚了然,虽有服务之心,却无服务之力。后一种现象存在范围更广泛些。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最主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产品归根结底要实现流通才能实现价值、产生效益,并且应该实现持续性,最终实现量的积累,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将产品和服务放在同一重点,同等对待,才能实现产品经营的可持续性,缺了哪方面,都有短腿之嫌。其次,要实实在在为消费者负责。实际上,所谓的为消费者负责,本质上是为市场负责。市场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消费者,热情、科学的服务体系,会使消费者产生认同心理,甚至融入到服务过程中,增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如此积累起来,何愁市场不活?
  笔者以为,重视起来、认真起来,没有做不好的服务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