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标签:
卓资山熏鸡德盛李珍文化 |
分类: 百姓故事 |
4个年轻人觉得任重道远,责无旁贷。他们也知道,在卓资山,李珍熏鸡已经被其他的品牌压在了后边,自家除了一家专卖店外,就没有再去扩大经营规模。老人们对李珍熏鸡还念念不忘,可是不少年轻人,对李珍熏鸡的历史并不了解。在卓资县,叫得最响的并不是自家有历史渊源的李珍熏鸡。他们点头,表示愿意做好这件事。孩子们的赞同,令李树鑫感到欣慰。
孩子们走了,李树鑫在父亲的遗像对面的简单的沙发上坐了下来,点了一颗烟,望着父亲慈爱的眼神,又一次走近了李珍熏鸡的历史……
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1910年,李树鑫的父亲李珍在这里出生了。望着逐渐兴起的商业铺面,李珍的父亲觉得儿子应该有所作为。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
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2家。也就是在这一年,李珍的父亲决定带儿子到富有盛名的张家口德盛堂做学徒,学习卤鸡制作技术。李珍聪明好学,不久便赢得了德盛堂掌柜和学徒的赞许,都说这孩子是块做生意的好料。到了1934年,24岁的李珍已经是德盛堂的大师傅。同年,李珍在卤鸡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大众口味,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利用冰糖、柏木为原料的熏制技术工序,解决了保鲜、口感等问题,熏鸡问世,李珍成了德盛堂专门制作熏鸡的大师傅,并在张家口一举成名。
熏鸡畅销,为德盛堂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时,李珍又发现,不同地区的鸡制作出来的熏鸡在品质上差别很大,和掌柜的一说,掌柜立刻拍板,从柜上支出了资金,亲自和李珍踏入北方地区,寻找品质最好的活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以后,他们在卓资县境内找到了一种土鸡,名为鸿羽边鸡,这种鸡个体肥,肉质细嫩,经过李珍独特的熏制程序,制作出的熏鸡口味敏感,回味悠长,香味四溢。此后,德盛堂熏鸡越发名声大噪。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家口的商业遭到严重破坏,德盛堂的生意受到影响。为了保住熏鸡手艺,1939年,德盛堂掌柜让李珍到鸿羽边鸡的原产地继续制作熏鸡,临行时还叮嘱:不管时局如何变化,一定要把熏鸡手艺传承下去!李珍带着复杂的心情答应了。是年冬,卓资山第一家熏鸡字号开业,名为“李珍熏鸡”。李珍熏鸡秉承了德盛堂熏鸡的全部工艺,在制作程序上更为严格,从宰鸡到熏制,七道工序均有独到之处,老卤汤的使用更是一丝不苟。李珍熏鸡开始在卓资扬名,并畅销铁路沿线,被称为“卓资山熏鸡”。
李珍熏鸡打入铁路沿线还有个故事。1938年,李珍看好卓资火车站的旅客群体,便和徒弟们商量将熏鸡打入铁路沿线卖。当他带着徒弟来到火车站时,却遭到了日本人的阻拦。日本鬼子一边说不允许在火车站卖熏鸡,眼睛一边向李珍带来的熏鸡看。李珍灵机一动,立刻拿出一只熏鸡,给了日本人,那日本人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扯下一条鸡腿咬了一口,立刻笑逐颜开,嘴里说着:“呦西,呦西”,一挥手,便同意了李珍的请求。火车来了,李珍的徒弟在车厢外叫卖,带来的几十只熏鸡立刻销售一空。此后,李珍熏鸡便在铁路线站稳了脚跟,当然,也少不了被日本鬼子盘剥。
铁路沿线销路打开了,李珍熏鸡以卓资山熏鸡的名义,畅销华北沿线,一些商贩也“闻鸡而动”,将熏鸡带到华北铁路沿线。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李珍熏鸡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卓资县食品公司成立,李珍师傅成为食品公司生产熏鸡的技师。由私营转为国有,李珍更有了信心,在熏鸡的熏制上,倾尽全力。当年,在全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全国熟制品展览会上,卓资山熏鸡同德州扒鸡、道口烧鸡被命名为“三鸡”。在此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卓资山熏鸡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李珍也无数次对儿子李树鑫耳提面命,要他将熏鸡技术传承下来。然而,他没有想到,他的手艺在儿子手里差点失去了传承。
1986年,李珍大师逝世。1987年,食品公司倒闭。经历了国有体制改革的李树鑫,对熏鸡市场失去了信心,转而投身到糖酒副食品的经营上,一干就是17年。在此期间,李珍熏鸡销声匿迹。到了2004年,糖酒业开始走下坡路,李树鑫所在的糖酒公司解体。有朋友便劝说51岁的李树鑫将李珍熏鸡再做起来。这一年,卓资山熏鸡市场风生水起,小小县城竟有60多家熏鸡门面。有的正在扩张,有的则是浑水摸鱼,甚至支起个摊子就冠名卓资山熏鸡,熏鸡市场扩大了,而名声却降低了。
李树鑫也在思考,李珍熏鸡17年后复出究竟行不行?熏鸡行情因为过多人的参与已经大不如前,东山再起是否能起来?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李树鑫还是翻出了父亲留下的秘方,经过细心筹备,李珍熏鸡专卖店开业了。不出李树鑫所料,专卖店开业当年,生意并不景气,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品牌。但是必须要做下去,17年已经失去了传承,如今再不努力,老父亲的心血就真的付之东流了。
现在,李珍熏鸡每年的销量达到了5-7万只,并且注册了商标。但是这个销量距离李树鑫自己的目标相差太远了,李树鑫感到力不从心,缺钱,如果有钱,李树鑫能把他的熏鸡卖到国外去。他为自己断开的17年感到遗憾,可是事情已经过去了,遗憾于事无补,他现在想做的,是为孩子们奠定经济基础,自己老了以后,让孩子们放手去做,把李珍熏鸡这个老品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