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篇连载人文历史小国民 |
分类: 长篇连载 |

本章梗概:远来和尚说经,表情自然轻松。听者颜色大变,内心极度惶恐。谁能逆天而行,谁能摆脱战争?如何远离灾祸,如何保全性命? |
元至正十二年的一个阴雨的日子,两个年近40的男人风风火火地从黄水寺走了出来,路边有人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只是象征性地点点头,反常的举止令村里人感到十分奇怪。这两个人就是黄勃然和李大海。他们的担忧还是不可拒绝地到来了,甚至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让他们担忧的原因是,今天,黄水寺来了一个和尚,和尚报名的时候说的不是法号,而是真名,他叫朱重八,是黄觉寺的僧人,因为战乱和灾荒,寺里无以为生,全寺的和尚都被派出来化缘,他是第二次被派出来了。寺里来了同行其实并不奇怪,这样的业务交流在黄水寺并不少见,知客僧通常是以礼相待,从来不过问对方穷富。但是这个和尚的确令黄水寺的和尚们感到惊奇,他长得太丑了,破旧的僧袍,地包天的脸,此人的长相,甚至让黄水寺的和尚们感到是佛门的耻辱。但是黄水寺的和尚们还是以礼相待了。
那和尚朱重八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有在乎,该吃吃,该喝喝,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黄水寺的和尚们要是知道这个叫朱重八的和尚,就是后来的大明朝皇帝朱元璋,相信他们是不敢仰视的。好在朱重八还是比较满意。酒足饭饱以后,朱重八讲了国内的形式,他的讲述,令主持大惊失色,赶紧请来了相当于村支书和村长的黄勃然和李大海。
二人匆匆而来,还没来得及仔细考察这个丑和尚的相貌,便被他讲述的形势惊呆了。朱重八告诉他们,16天之内,他的父亲、母亲、哥哥以及一个直系亲属便被饿死了,现在全国参与起义的人已经超过100万人,举国上下战火燃烧得越来越旺,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数不胜数,极度腐朽的大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就连一度纵横世界的蒙古骑兵也无可奈何。元朝各地官兵斗不过起义军,便拿百姓出气,战败了,抓上一批百姓,砍下人头,去朝廷邀功请赏。虽然元朝官府屡战屡败,但是战败之将往往会得到封赏。
朱重八说到这里环顾了一下四周,知道他的话很有威慑力,便不再说了,只是笑了笑,说:“大家不必担心,你们这个地方短期内不会有战争,战争距离你们这里还有几百公里的距离。”他这番安慰,无异于投放了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更增加了听者的恐惧。朱重八说完这话便歪在一张禅床上睡去了,他的睡态实在没人敢恭维,但是人们此时已经没有心情去看一个丑八怪的睡态了。
黄勃然和李大海往家里走,一路上谁也没有说话,他们知道朱重八所言非虚。他们在考虑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必然要到来的劫难。分手以后,他们在各自家门口停顿了一下,然后不约而同地又在两家中间的位置相逢了,他们共同想出了一个能够暂时避免灾难的办法:藏到地下去。于是,他们各回各家后,便悄悄地挖开了地道,地道的出口在床下,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可以居家隐匿,财物也可以得到最好的保护。如果说黄勃然和李大海是患难朋友,黄水村没有不相信的,就连他们两个也相信他们是,但是,两家地道在什么方位,他们互相都没有打听。当然他们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
有了黄水寺,村里人仿佛有了佛祖当靠山,日子就那么平平常常地过,男人们在女人身上寻求快乐,女人们期盼着夫君能更有出息,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而黄勃然和李大海却在等待,他们明白,佛祖无法去改变历史的抉择。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但是他们两个却总嫌时间过得太快。
该来的总归会来,该发生的总要发生,这是历史规律。朱重八走后的第三个月,一天夜里,熟睡的黄勃然被一阵隆隆地仿佛有东西整齐击打大地的声音惊醒了,就在村里人还在迷茫的时候,他们一家已经躲进了地道。很快,地面上便出来了哒哒的马蹄声,马蹄声一夜未绝。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敢去想象。言村、言凤沉睡着,兰花和勃然则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他们能够想到外面的情况很糟糕。
第二天下午,地面上终于安静了,但是他们没敢动。直到深夜,黄勃然才悄悄掀开地洞的盖子,没有任何声响,周围死一般寂静。勃然返回洞里,言村刚要开口,便被勃然制止了,他拉着婆娘和两个孩子向地洞纵深处走去。约半盏茶的功夫,勃然停住脚步,洞已经尽头。熄灭了油松,勃然在洞的一端轻轻掀了一下,一股清新的空气透了进来,透过开口,看到外面漆黑一片。言村想了想,把洞口堵上,找出些干硬的干粮,分给每人一块,自己慢慢地嚼着。吃完,便示意大家休息,自己也靠着洞壁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勃然又打开那个小口,向外面张望了一下,回过头来说道:“不管出现什么事情,你们谁也不许出声,不许出来。”说完便用手托起洞顶的一根横木,一个可以容身的出口出现了,阳关直射进来,几个人几乎不约而同地眯起了眼睛。黄勃然撑着井字形洞口跳了出去,眼前是一处矮崖,四处张望了一下,周围静悄悄的,便顺着矮崖旁的一棵枯藤溜到了下面,向不远处的村子望了望,村子里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有声响。他便向村子里走去,没有遇见一个人。来到村口,他尽管早有预料,却也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