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姓故事》我的母亲 070403

(2007-04-08 14:29:54)
标签:

内蒙古日报

百姓故事

分类: 百姓故事

 

我的母亲
作者 朱百花

故事梗概  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先尊父命换亲出嫁,后离老家迁往内蒙古林区过起了苦日子。但是,没有被困难压倒,以坚韧不屈的个性和贫穷与灾难抗争,扛起了一个家。

1947年,母亲出生在山东省五连县一个贫困的山区,兄弟姐妹六人,排行老二,由于弟妹众多,母亲过早地承担起家务,也没上过学。母亲天生好强,有股不服输的精神,稍大些的时候就和男劳力一起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那时的母亲当过妇女队长,干起活来敢和男同志叫板。
聪明能干的母亲被婚姻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当时外祖父家家境很好,我的大舅大母亲两岁,同样生得英俊,但直到28岁还没有定亲,外祖父母很着急。媒人给介绍了比大舅小9岁的舅母,但舅母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让我的母亲嫁给她的一个远房亲属,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在八九岁的时候父母双双病逝,和一个姐姐相依为命,后随闯关东的大军来到了东北,个子不高,话语不多,甚至显得有些木讷,母亲看了第一眼就没同意,无奈在父母的重压下,终于负气嫁给了父亲。结婚后,带着一套行李,穿着一身嫁衣跟随父亲来到了吉林省蛟河县头道河村。
在我的记忆中,在吉林山村度过的时光是最美好的,那时的我们过得无忧无虑。母亲很有些现代人的意识,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别人家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母亲却决意只生了我们兄妹二人。在当时,我们兄妹真显得形单影只。哥哥在八岁的时候,被一家兄弟几个欺负,前臂被弹弓打骨折了,不得不托起了夹板。此时的母亲才改变了主意,决定再要个男孩,兄弟也好有个伴儿。那年已开始了计划生育,母亲怀孕时一直躲在家里不出去。第二年,弟弟出生了,落户时不得不交了三百元的罚款,不知弟弟名字的乡邻们都亲切地叫他"小三百"。
弟弟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到住在内蒙古的我的大舅家探亲,看到这里没有生产队的管束,认为是个好地方,回来后执意要搬家,母亲拗不过,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内蒙古鄂伦春旗的齐奇岭村,在这里,我开始了学生时代的生活,也开始了母亲苦难的历程。
这是一方贫瘠的土地,气温低,夏天很短,一般的蔬菜没结果就已到了霜期,冬天能达到零下四十多度。母亲用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母亲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她相中了那片大园子,还有处在高处的地势。
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一贫如洗,也没有自己的土地。母亲随父亲早出晚归,拿着镐头一点点地开荒,硬是开垦出一片土地,种上了土豆,精心伺弄,当年就喜获丰收。没有车,没有犁,他们就一垄一垄地刨,然后一筐一筐地往家背,满心欢喜地把土豆卖给了前来收购的买主,只等着把土豆变成钱,可谁曾想买主生意赔了,人也一走了之,父母这一年的辛劳化作了泡影。
第二年,父母同样开垦土地,种了一片小麦,可谁又会料到,在收割前,麦地被马群踏平了,一年的努力又付之东流,母亲愁容不展,病了几天后又开始了新的劳作。
我们陆续上学了。母亲只有一个心愿,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读书,让我们走出农门,走出黑土地,不要再走她的老路。记得刚上一年级时,我们班有六十多名学生,等到小学毕业时,我们班级只剩下二十多名了,其中大多数都辍学在家了,那些辍学的同学中大多数都比我们家境好。那时就有很多人劝我的母亲:"一个女孩子家,能认识自己的大名就行了,咱这村子从来就没有考上学的,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大了还不是嫁到人家去了。"母亲听了一笑了之。为了我上学的事,母亲曾和父亲吵过,也承受了很多来自乡邻的闲言碎语。
那时村子里没有初中,初中以后都要到外地上学,哥哥上初中的时候,母亲为了给哥哥交学费和生活费,一连十多天每天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采山木耳,终于凑够了上学的费用。艰难的生活,没有压垮母亲的意志,在我们眼里,母亲是最伟大的,不论遇到什么,只要母亲在,我们就觉得有依靠。
记得三年连续的水灾,冲走了三年的收获,前两年水小一些,我家地势高,房屋没进水,她就让遭灾的乡邻到我家避难,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大家吃。第三年水特别大,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正赶上父亲到南面的山里去采山货,没在家,哥哥也去外地当了学徒,母亲领着我和年仅九岁的弟弟被困在洪水里,我们怕极了。一直等到救援的船到来。我们获救以后,母亲把我和弟弟安置到了舅舅家,水小一些的时候就执意独自返回了家里,守着自己的屋子。在舅舅家那段日子,我寝食难安,不知母亲会怎样,不知她守在那里会怎样害怕,也不知被洪水隔在外面的父亲又会怎样,一夜之间,我仿佛长大了。大水过后,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毁坏的家园,看着劫后重逢的亲人,失声痛哭。
那些年,我们这个家一直处在苦难与波折之中,没有因为母亲的善良而少一些挫折,也没有因为母亲的勤劳而多一些收获,哥哥落榜后,去学了木工,多少给家里减轻了一些负担,还能贴补一些家用。大水过后的冬天,母亲因多年的操劳病倒了,下肢疼得不能动,卧病在床。我们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母亲平日乐于助人,也赢得了乡邻的尊重,母亲有病后,一位中医免费为母亲针灸,并开了中药方,病情也逐渐好转,这期间老家来信,说外祖父去世了。母亲拿了刚送来的信让我们给念,我们谁也不肯,都怕母亲知道后会伤心。母亲当时很生气,说:“白供你们读了这些年书,到头来连个读信的人也没有。”母亲已预感到有什么事情瞒着她,第二天,大舅送来了母亲要戴的孝布,母亲自是哭得悲痛欲绝,虽然她心里一直因为婚姻和自己的父母心存芥蒂,但那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自我出生后,由于生活所迫,母亲一直未能再回老家看望双亲,外祖父的去世,给母亲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经过一冬天的恢复,母亲已能下地了。可就在这时,弟弟又生病了,被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医生当时告诉母亲,这病几乎等于绝症,最后只能发展为尿毒症,父母给治疗只是父母的心意而已。但母亲没有心灰意冷,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不能放弃。弟弟先后住了三次院,好转后在家休养,被迫休学一年,母亲到处寻医问药,找遍了附近的中医,所有能用的药物,有用的偏方都找来用。有一次听说用桃木熬药,母亲就让老家的人托人给捎来了桃木。母亲的爱子之心曾打动了很多医生,住院时能减免的费用也给减免了,中医的药物也只收成本费。三年里,不知母亲走过了多少地方,经受了怎样的煎熬,眼泪哭干了,乌黑的秀发里抽出了银丝,那几年母亲苍老了许多。苍天不负有心人,弟弟的病在母爱的感召下终于痊愈了,在医生们看来也是个奇迹。
这期间,我正在读中学,好在我有幸成了村里的第一批初中生,给家里减少了不少负担,也免去了母亲的牵挂,中考时,我过了高中重点线五十多分,母亲又一次犹豫了,老师们说我是大学的苗子,让我到市府读高中,可家里这种情况,怎还有供我读高中的能力?母亲让我自己选择,说我想上无论如何也要供。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了,我不能再雪上加霜,弟弟刚刚治愈,还需要营养,我思量再三,还是选择考中专。那一年,我预试成绩全旗第一,惊动了旗教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卫校,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中专生。那个小村为我而热闹起来,久违的笑容挂在母亲的脸上,母亲笑了,笑得那么开心,母亲说女儿终于为她争了一口气,让她这些年的负担终于放下了,这个家也开始拨开云雾见晴天。
此后,我的家境渐渐好起来,母亲的苦难也终将成为过去,父母的勤劳加上风调雨顺,让这个家也一帆风顺了。母亲也在离家二十五年后回了一次老家,看看自己的老母亲,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儿女不在身边,母亲也多了很多思念和牵挂,母亲有时也说,当初不让你们读书,或许不能都飞远了,最远的一年也难见一次。有时她也到处走走,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但却始终不想离开故土,至今仍守着那块田园日夜劳作。
 
              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403251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