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蒙古日报百姓故事 |
分类: 百姓故事 |
航空摄影师诺敏.何
故事梗概
3月23日,首届航拍内蒙古摄影展暨诺敏·何首次航空摄影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作为这次展览的主角,诺敏·何面对记者,说了一番很实在的话:“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和自豪,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有责任通过摄影来展示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次摄影展的主题是航空摄影展,其中,拍摄道具之一就是飞机。
蒙古族汉子诺敏·何的故事情节是由相机和飞机构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敏·何今天的成功源于他对飞机的兴趣。儿童时代,诺敏·何就梦想着飞上蓝天,他是幸运的,生活环境给他的梦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父亲是摄影师,在他的引导下,6岁的时候诺敏·何便跟随父亲学习摄影,使他有了摄影技术的“童子功”。父亲也是航空爱好者,他把这种爱好遗传给了小诺敏。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做航模,学习做带发动机的飞机模型。看着亲手做好的航模,小诺敏的心便飞上了蓝天。
上中学的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与同学结伴搭火车跑到离家100多公里外的军用机场,趴在铁丝围栏外偷偷地看飞机起降,恨不得自己马上就成为飞行员,遨游蓝天。此后,他的梦想和机遇有过一次碰撞:航空学院到学校来招航空学员,从上千名孩子里挑选最佳人选。经过多次PK,诺敏·何进入前三名,然而“三选一”的时候,他落选了。当拿到被淘汰的通知书时,他心里空荡荡的,一刹那,生命就像停止了,航天梦就这么破灭了,这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遗憾。
儿时的遗憾并没有让诺敏·何放弃自己的追求,在他的梦想里,又加入了摄影的因素,他想搞航空摄影。20多年后的2005年,诺敏·何专门去北京学习飞机驾驶,考取了驾照。并花20万元买回了一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制作的蜜蜂系列小型飞机。诺敏·何由此踏上了自驾飞机航拍的征途。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诺敏·何在飞行中能达到可直接用眼睛取景,因而得以实现空中创作,使艺术航拍成为可能。又由于是手持相机航拍,所以可以任意角度取景,因而航拍效率极高,创造过10分钟航拍121张可用照片纪录。因为喜欢飞行成为职业飞行员,又因为喜欢摄影成为职业摄影师,这两个“喜欢”揉和到一起,成就了诺敏·何的航空摄影。
从诺敏·何的一幅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的茫茫草原、人文地理和壮丽景观。这些摄影作品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旅游区景观、反映了城乡发展建设、体现了农村新面貌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谐繁荣的生活气息。诺敏·何动机很朴素,他就是想用他的航拍作品,来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的魅力,用航拍的手段来创新摄影手法,让中国人来重新审视大草原。
诺敏·何准备将航拍进行到底,他公开表示,只要身体允许飞,他会一直飞下去、拍下去,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挑选出2008幅精美的航拍摄影作品,来祝贺奥运会圆满成功,通过奥运会这个大的契机来展示内蒙古翻天覆地的新气象。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在几年的飞行中,他得到了妈妈的大力支持,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是每次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问:“你最近飞了没有”。从没有因它的危险性而提醒过他,因为妈妈相信自己的儿子了解飞行的原理,既然允许儿子选择这个行业就没有必要常常把注意安全挂在嘴上
娴熟的飞行技术,精湛的摄影技巧,浓烈的草原情节,为他的航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鲜花、掌声他已经得到了,他还有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也没有停止追求。他经常告诫自己,做能做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就在能做和喜欢的结合点上,诺敏·何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