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百姓故事 |
遭遇迷山,崔建林疲于奔命;风雨交加,迷山人终见灯光;好心相待,张占国雪中送炭。
迷
余昌军
说起迷山,今年39岁的崔建林自己都觉得奇怪,“我经常上山搞森林调查,竟然也会迷山。”
初秋的兴安,丰收在望。人们纷纷上山采摘丰收的果实。那年8月17日一大早,崔建林和姐弟七人“全副武装”,骑着摩托车汇入采摘松塔的人流中。在采到半麻袋时,他们准备移师它处,寻找新的采摘点,由于上高山、钻密林,姐弟们行动有些迟缓。经常“跑山”的崔建林便先行一步。此时,正赶上乌云黑压压布满了天空,一阵电闪雷鸣,顷刻间暴雨如注,夹杂着方形的冰雹无情地砸降下来,只听得森林里一片劈啪作响声。崔建林被这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得晕头转向。待雨歇雹停时,他扛着松树塔往回返,哪曾想,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到姐弟们的影子。再往前走,他发现情况不妙,树上森调砍号的标记和得耳布尔的不一样。
“迷山了!”他心里咯噔一下。
?/P>
蒙蒙夜色中,他终于发现了公路,像找到救命的稻草一样,浑身勃发起新的劲头,在公路上快跑起来。大约一个小时的工夫,只听隐隐约约传来蹦蹦车的声音,他顺着声音猛跑,耳畔风声呼呼急响,又传来几声狗叫,崔建林心里顿时一亮,“前面有人家了!”
七拐八弯,只见远处灯光闪烁,一座小村庄出现在眼前。崔建林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迫不急待地敲开一家房门。借着灯光,一位50多岁的大爷探出半个身子,警惕地向外张望。已是蓬头垢面、满身泥土的崔建林有气无力地恳请老大爷,“我是得耳布尔林业局的,采松塔迷山了,能不能在您这儿借住一晚上?”老头略一迟疑,“你继续住前走,就到场部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崔建林闯进一家小卖店,这才感觉出腰酸背疼腿发软,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像泄了气的皮球。
原来,他迷山后一直南辕北辙,转到了金河林业局达赖沟林场。(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这个林场早已被撤消。)
在商店里,他遇到好心人张占国,在管护队当管护员。了解情况后,他热情地把崔建林领到自己的家里。此时已将近晚间10点钟。
走进屋内,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由于温差较大,崔建林禁不住打了个冷战。张占国急忙打来温水让他洗脸擦身子,并翻出自己的干净衣服让他换上,“我不是嫌你脏,这样能解乏”,张占国一边说着,一边把崔换下来的湿衣服搭在火墙边烘烤。张的儿子又端来一盆洗脚水,崔建林把脚一伸,烫得连忙缩回来,张占国很内行地给说,“你慢慢试着来,这个温度的水既活血又解乏”。
因为妻子已回老家串门,张占国自己动手准备饭菜。儿子在黢黑的夜色之中跑到商店,喊醒梦乡中的店主,装了两瓶老白干。回到家时,父亲已经把炒好的四个菜摆在桌子上了,正在忙着往煮面条的锅里打荷包蛋。由于火烧得急了,荷包蛋出锅时只剩三个蛋黄儿了。“你千万别跟我装假,一定要吃好喝好”,张占国特直爽地说。崔建林端起酒杯,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那种感激之情,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酒足饭饱之后,张占国让儿子收拾碗筷,自己抱来柈子开始烧炕,“睡热炕更能解乏”。只听灶膛内炉火劈啪作响,一股激情在崔建林的胸膛燃烧,“在家里,媳妇也从来没有这么伺候过我呀”。
此时,崔建林的姐弟和亲朋好友,正在山林里寻找迷山的他,妻子心急如焚,女儿泪水涟涟。而达赖沟这边因为风大,把电话线刮坏了,不能通话。为了能尽快和崔建林的家人取得联系,张占国打发儿子到一个租用手机的地方,用手机与崔的妻子联络后,双方才都安下心来。
次日清晨,张占国在小吃部为崔建林饯行,崔建林深有感触地说:“那米粥、那大果子可真香!”
内蒙古根河市得耳布尔林业局广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