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买猪肉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分类: ■绘画作品■ |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买猪肉,我家距离西草厂合作社(副食商店)很近就几百米,店门坐南朝北,店堂约有300平方米,店的最南头是卖油盐酱醋的柜台,右侧是卖糕点的柜台,一进店门的左侧,就是卖猪肉的案子,卖猪肉的售货员姓张,大家都叫他“小张”,我常去买肉,他得知我父母都是老师,一次他低声对我说:“能让你妈找些小说给我吗?”我把借书的事告诉了母亲,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妈从学校借来的小说,我都带给小张,他看完了再调换,借过的小说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红岩、林海雪原等,我拿书给他,赶上他正忙,也会放下“活儿”先收下书,一来二去我和小张很熟。我经常只是买1毛钱肉,每次排队轮到我时,小张都十分“关照”,案子上一大扇去骨带皮的冻猪肉,厚厚的肥膘上只有一点瘦肉,只见他熟练的切下一片带皮肥肉,扔到秤上过一下,从不减量,带皮肥肉用马粪纸一沾递给我,按当时的猪肉价格是9毛多一斤,肯定是多给了点。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匮乏,花生油定量凭票供应每月每人半斤花生油不够吃,人们都愿意买肥肉,买回家炼油炒菜,炼出的油渣撒点盐吃起来甭提多香了。那时北京市居民每户有购货证(副食本)按月份;按人头供应粉丝、粉条、淀粉、麻酱、豆腐、食碱等。每到春节,还有花生和瓜子供应,大鱼、大肉也都在春节期间消费,孩子们都盼着过春节。记得每年春节,我妈都要制作米粉肉、江米丸子、八宝饭,我吃好多,因为平时吃的太素,胃一下吸收不了这么荤的,所以每次都吃得胃很难受。我大舅的工作单位和家都在内蒙古包头市,他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买猪板油,练成的大油用塑料桶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