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去安徽黄山旅游,傍晚经过屯溪老街,无意中从敞开的屋门望进去,我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户人家围坐小饭桌吃饭,这场景似曾相识,那电灯泡儿发出的橘黄色光亮,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那时,家庭用电灯泡儿的比用管儿灯(日光灯)的多,电灯泡儿学名白炽灯,分为15瓦、25瓦、40瓦、100瓦,瓦数越大亮度越强也越费电,最早是卡口,之后逐渐改为螺口,现在各类节能灯取代了白炽灯。
006.2017年国画作品童年的记忆《家》(1970)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南柳巷62号,那是一间10平方米北房,加接出的走廊才12平方米,真可以拿“一间屋子半间炕”来形容了,屋外南边高高的院墙和枣树直接影响到屋内的采光,所以白天屋子也不亮堂,一只电灯泡儿和像盘子一样的灯罩吊在屋顶,灯绳(灯的开关)在进门靠右手。为方便起夜,晚上睡觉前,把灯绳拴在床头栏杆儿上,为了省电,选择的电灯泡儿瓦数不高,所以形容昏暗的灯光一点也不过分,为了进一步省电,我家立下规矩“人出门要随手关灯。”我出门总忘关灯,我爸对我说:“你出门不关灯会很费电,以后看你成家过日子是不是也这样。”屋内木制双人床、大衣柜、三屉桌已经占满半间屋,仅剩的空间,放一张小饭桌,几把小凳子满满当当,三口人围坐小饭桌吃饭想起来就窝屈。1973年妹妹出生了,算上姥姥,五口人不知是怎么住的。记得那时还总停电,每家都备有蜡烛,一旦停电,家家户户点起蜡烛,如果在吃饭时停电,那就要烛光晚餐了。还记得我姥姥制作煤油灯的方法,找一个金属盖玻璃小药瓶,药瓶盛上煤油,金属盖上打一个空,用棉线穿过,拧上瓶盖,棉线大部分浸泡在煤油里,用火柴点燃瓶盖上露出的棉线就算完成了。
现在电灯泡儿已经满足不了家庭照明的需求。LED等高科技含量的节能灯具被普遍使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感觉,在选择灯具上非常讲究,灯光照明设计已成为家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装修房屋一开始就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灯具。灯具和家具还要保持风格一致,在注重主体照明的同时,还要营造某个区域特定的环境。说明现在的人民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幸福美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