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虚荣与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 ——浅读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

标签:
阅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感受杂谈 |
分类: 观点评说 |
虚荣与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
——浅读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
这是一部由19世纪著名小说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包法利夫人》诞生的时代,或故事发生的年代,书中描写的主题内容等,距今是有些年头了。但是,这部经典小说绝对可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不朽之作,文字灵动优美,叙事恰到好处,场景描写如电影般地完美呈现。
同名小说的中文译者功不可没!显而易见书中语句相当符合中文表述的逻辑习惯,丝毫无违和感,并没有像某些译作在阅读时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生涩难懂的表述方式。毫无疑问,通过如是严谨,富有文采的中文演绎,精彩纷呈一览无余。可读的既是活色生香的故事内容,也没有夹带对青少年来说,谓之不健康的淫秽色情言语描述,却能感受来自书中精美绝伦的妙笔语句。因此,本人认为该小说也适合一些心智相对成熟,或者爱好写作的青少年朋友品读呢。
显然,小说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位爱慕虚荣,一心想“融入”上流社会,充满浪漫主义幻想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导致她的人生悲剧大多是自找的。不守妇道的女子纵然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也没什么好下场,何况这是一部描写发生在19世纪的故事。
作品里的爱玛是一位从小失去母亲,脱颖于法国乡村庄园,颇带有些心高气傲的小康人家出生的女孩,她是在修道院读书接受的教育。从起初安与现状,顺从的“乖”少女,一点点地“脱胎换骨”成为了带有反叛性格,充满浪漫情怀,喜欢幻想的“文艺”女青年。
后期,爱玛纵然一步步地浸染来自于外部世界不一样的“多彩”荡涤,起前可能是偷读了一些被修道院神职人员视作“禁书”的小说,一时间令己心窗打开。与之同时,情窦初开的爱玛刚好遇上对之一见钟情,并安与现状的一位丧偶乡村医生查理的求婚。成了包法利夫人后的爱玛,等渐渐地退却了新婚的喜悦感后,生活很快复原成淡然的日常琐碎,令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变得失落起来。
不过,爱玛偶尔也能感受和享受一点奢华生活,这些自然是人家对查理医生治病救人的一种犒劳。也就是如此这般的有意或无意,使得原本就带着一点虚荣心绪的爱玛,更加憧憬和向往那些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里的热烈爱情,更喜欢别人对其献殷情。平时就爱好跳舞的她一心想着与上流社会为伍……本来嘛!女人向往精神上的自由浪漫也无可厚非,可是她的那种不切实际,任性枉为的性情实在是咎由自取。
生活中,性格活泼多情的爱玛与沉默软弱的查理刚好相反,现实与虚幻,炽热与平淡,浪漫与索然,反差显著。久而久之,若即若离,这两人一路走来时明时暗。对于爱玛这样子的一个小女人,她的人生就像坠入了一个黑洞,终极之处没有回头路。她从最初的渴望婚姻,再到想逃出婚姻,一意孤行她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等待她的结果又将会如何呢。
福楼拜笔下的这位19世纪中期的法国女人爱玛之形象,相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仿佛有点儿遥远,可是发生在小说女主人公爱玛身上的故事,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我敢肯定并不会对书中内容产生陌生感。私以为,书中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或者说殃及查理医生一家人的悲剧,并不只是会发生在19世纪。
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描写自从爱玛参加侯爵家的那场“不可思议”的舞会开始,她的人生发生了逆转。没多久,移居永镇遇到了一位多才多艺“志同道合”的年轻实习生——莱昂。他们彼此谈文学和时兴戏剧……另外,书中的一只遗落在查利马车上的“烟斗”——那位“有意识”的子爵“留下”的物件,从此让爱玛心猿意马地充满幻想。“离开了他的脸庞,照亮了爱玛对其他的梦幻”。恰如其分,画龙点睛的文字出神入化。
诚然巴黎成了爱玛的人生“春药”,越陷越深了。爱玛欣赏的是烛光下的觥筹交错,追求的是所谓的幸福和激情。寂寞难耐的她开始埋怨查理不是个好丈夫,查理本就是个理性大于感情的温和乡间医生。于是,心底失落的爱玛一点点地变得郁闷,抱怨托斯特这个小镇地方不好。好心的查理医生终于带着爱玛离开。不可否认,爱玛就是位善变的小荡妇,只不过她读过点书,接受过一些教育而已。可悲的是,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就是个“乡下人”。
那些个心怀各态的邻居们当然心知肚明知晓爱玛这位包法利夫人的喜好,有的则当面夸她是“风度优雅的夫人”,投其所好,比如那位服装店的老板拿货给她可以先赊账……肉体的需求、金钱的诱惑以及情感的压抑,交织成深沉的痛苦——爱玛不但无法不去想它,反而在这种痛苦中越陷越深,以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复杂又无奈的心态在这部《包法利夫人》的小说中,写作呈现的亮点颇多。
如果说爱玛这位包法利夫人与年轻的税务书记员莱昂之间起先可算作是彼此煎熬的“精神恋爱”的话,那么当莱昂走后,百无聊懒的包法利夫人又遇上了情场老手——附近一个庄园主罗多尔,他利用去包法夫医生家看病,很快勾搭上了爱玛,成了他的情妇。这种偷情之欢一度发展到了狂热的程度,被“爱”冲昏大脑的爱玛居然要与其私奔。终将是一场南柯之梦,引火自焚。末了,厌倦了爱玛身体的罗多尔自然绝情而去。为情所伤的爱玛生了一场大病。
向来爱着妻子的查利医生为使爱玛驱散心头不快,遂带她去鲁昂看戏。无巧不成书,居然会与原先的“精神爱人”莱昂不期而遇,终又上演了一出旧情复燃的戏码。爱玛又一次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在莱昂身上,不但惹下了一身情债,更要命的是她从服装商人那儿欠下了大量的赊购债务。
当发现爱玛不可告人的秘密,服装店老板以此为要挟上门逼债。待到此刻,走火入魔的爱玛竟然瞒着丈夫用房产进行抵债。纵然难以为继,莱昂终弃她而去。惨剧埋下伏笔。所谓情人,不会伸出援手。终极,包法利一家在这场感情游戏中一败涂地,家破人亡。
纵观这部长篇小说,作品里塑造诸如此类的人间悲剧,并非无事生非。像爱玛或者说包法利夫人这种出轨女人令人鄙视,害人害己,祸害社会。最后,套用一句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名言,那就“哀其不幸,悲其不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