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成就我的写作梦

标签:
晚报写作梦缘分杂谈 |
我与阿拉晚报有缘
——晚报成就我的写作梦
依然记得,第一次参与《阿拉晚报》投稿,稿件被幸运刊登,是在1998年12月份的某日。
是年12月初,本市境内的又一条高速公路开通在即,单位让我起草一则简讯。经修改认可,传真至上级部门的一位主管宣传报道工作的王老师那里,最终由王老师编成新闻通稿。热心扶持新人的王老师,把我也加在“通讯员”名单上。于是,就有了第一次“蹭”发《阿拉晚报》的经历。
诚然,平庸如昔的我,从没经过正规写作培训。不过,倒是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平时,我也喜欢写一些随笔之类,权当练笔,但却从没想过投稿。恰好在那时候,工作单位设了一项媒体录用稿件的奖励措施,是为促进提高员工写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这一良好做法,带动着员工上下的写作投稿积极性。
清楚记得,本人第一次给阿拉晚报副刊投稿,写的是一篇小游记。当时的版面叫“三江月”。这个稿件大约是刊在2000年3月份的时候吧。遗憾的是那一次,也就是自己首次参与报道刊发的简讯,及那张刊登过游记的报纸,后来都不慎被我弄丢了。好在记忆还在,那一次是单位工会组织女职工去福建武夷山旅游,回来后我就写了一篇《武夷山揽胜》的小文。
当时的想法就这么简单,在通过自学写作的同时,用以检验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得以学习提高嘛!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总会是先将稿件写好,再予反复修改,然后才按照晚报版面上的通联方式投了出去。说心里话,自己倒并没多想究竟能不能会被刊用。因为就本人而言,从当时的心态看,似乎总觉得自己与他人还是存在着那么一丝遥不可及的距离。
令我惊喜的是,大约过了一个来月吧,突然有一天上班时分,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告知我,说我的一篇游记被刊登在了昨天的《阿拉晚报》副刊“三江月”上。听闻,我便迫不急待地去将报纸找来翻看,确信自己的文字真的变成了铅字时,那个心情可想而知……记得当时的编辑是严老师,然而我与之素不相识,直至他调离这个岗位也未曾与之谋过面。我们那个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普及,文稿大都通过手写,然后装进信封,经邮寄至永寿街1号当时的报社所在地。
当然,我深知自己的斤两,其后就暗暗告诫自己,务必需要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才是硬道理。这次能够幸运地被刊用,并不代表下次也能。这一回或是自己所写的主题刚好与当期的主题风格匹配,不等于真正地达到了佳作的要求。我深知,所有这一切更多的是编辑老师的功劳。本来或相对平庸的文字,经编辑等老师们的修改润笔,真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终归是会让原先的相对一般的文章显得灵动起来,文字句子或通顺多了,这点毋庸置疑。
从真正意义上讲,能够引领我在日后的日子里,还能够乐此不疲地进行一点儿业余的写作创作,究其原因和动力,就是来自于这份本地人的“都市晚报”——《阿拉晚报》。自从习作见报起,仿佛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故此偶尔也会把自己写的,并经一定程度上打磨的文章,投给当时的《阿拉晚报》副刊。
在为文写作上,经过如此这般的自学,请教他人的过程中,本人同样幸运地碰上了几位好老师,好编辑,其中的一位就是乐老师。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对写作投稿也变得较为“积极主动”起来啦。那是因为乐老师等人都会无私地扶持我们这些热爱文学,却还处在老大不小地学习阶段的“文学中年”吧。
哦!除了本人外,比如供职于电力部门的邵女士,还有来自四川某地后成为知名打工作家的彭女士等人,大家都是晚报的受益者呢。与此同时,除了在晚报副刊上进行投稿,我也会参加一些由《阿拉晚报》与相关行业及组织等进行的有关主题征文活动。如今,回过头来想想,应该说相比于早先的自己也是小有进步,而且偶然还能够成为幸运儿!当然,征文类的习作得大奖的极少,不过二、三等级及优秀奖之类的还是有之。
说一千道一万,至今令本人最难忘,最需要感恩的是《阿拉晚报》。因为是她让我“混”进了令我梦寐以求的“作家”队伍。那是在十余年前的8月份,包括本人在内的几位写作者,在晚报编辑乐老师的介绍下幸运地加入宁波市作家协会。
喝水不忘挖井人,真是因为有了乐老师等晚报老师们的厚爱与鼓励,才令自己喜欢上了写作。尽管当下的我依然没有多大出息,然而每天总想写点什么,这已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吧。
不忘初心,感恩晚报,感恩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