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说:“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们


标签:
观点人生起跑线家长焦虑评说 |
分类: 观点评说 |
当然了,家长也辛苦。比如七月里的,要在大太阳底下接送孩子来回参加培训班上课什么的……唔!你说不是吗?
一
骄阳似火的户外,心急如焚的父母,考场内坐着紧张应考的学生,这是每年6、7月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风景,随之而来还有填报志愿等一些幕后的繁琐工作,也使得学生与家长“揪”心不已……。总之,无论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比如这孩子的升学问题让父母十足操心,倍受煎熬。
导致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是为哪般?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上理想的学校求读,如今这更成了一种社会现象。面对为上名校等因素,作为学生、家长抑或教师的,你能不为此而关注吗?相信有相当的家长们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都说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平时不好好地抓紧,等到了考试的时候(尤其是小升初、中考乃到高考)就出不了成绩,那么就意味着失去上重点学校,意味着失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业相当上心。君不见除了孩子在学校学习外,动不动地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等等,形形色色的各种“抢跑”培训班,便也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大有前浪推后浪之提档升级。说白了,这不就是供求双方互相需要嘛!这样一来,人看人样,恶性循环。你若不学,又能怎样呢?
君不见学校间也要相互攀比,学生考得好,生源好,这个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就高,同时“好学校”的老师压力也大,家长对“好教师”的期望值也就高。还有呵,本来有的家长是对孩子坚持“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可是有人就在这个暑假顶不住了,只得放弃自己曾经坚持的理念,为甚呢?因为这样的孩子居然在班上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并非孩子笨,而是其他的同学在很多相关学习方面上都已经是“先入为主”了……
二
如上内容还是本人在多年前写下的一段文字。到了今天,这一股补课,早教之风似乎更是愈加突现。
前日闲来,翻报一阅,悉闻上裁:某地一对80后夫妻要为13个月大的孩子找家庭教师,开出的条件是月薪三至五万。俺没看错吧,瞪大眼晴看了老半天,错不了,那报上白纸黑字印着“月薪三万至五万”,提供“五险一金”,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嗨!真是有钱人,这给孩子进行早教,也太早了点儿吧。您说呢,这对80后夫妻是不是太有远见了吧。
以往听说的顶多是这样子的事:话说一富商千方百计要让其儿子进重点中学,不惜以几十万人民币为儿子的小升初买单,以此作为学校的维护费用,何故?!且听该富商道出真因,认定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上清华、北大,以后说不定还有可能成为“党和国家或地方的领导人,以及成为什么什么的高官能人……儿子若能与这类人做同学,将来受用的很呢……”,是呵,你不得不佩服这位父亲的远大目光,商人不愧为经商之精明人士……
父母家长用心良苦,孩子读书辛苦,这“二苦”难道一个都不能少吗。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特定环境里,作为学生若“偏离”了学习这一主业,或者说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你若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别人会认可你是一名好学生吗?你的前途还会一片光明吗?至少从目前来讲,考试成绩仍然是主宰学生命运的一把利器,您说是不是?!
无独有偶,这不,俺又在某报上读到一则社会新闻,说的是小学和高一新生成为了各层起跑线前的“抢跑”运动员,停不下来的各式各样暑假培训自然是多了去了。这些培训斑的作息及课程安排与平时去学校上学的作息时间居然是一模一样,孩子们呢等于没有暑假。报上还提到这培训班的教材与作业本加起,足足有60本之多,真是好家伙!。如此这般的培训班,家长有需求,孩子不得不跟风参加。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进行这种额外的“加餐”做法,许多家长的愿望或就是“落后即输,别人学咱也要学”,弄得孩子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逢到寒暑假更是有得折腾了。
显而易见,为之焦虑的是家长,趋之若鹜的也是家长。跟风或自愿参加补习培训班的孩子有余力,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孩子们的精力也是有限呵,若平时在学校里不好好地专心听讲学习,而是一唯地利用放假时间段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把获取优异成绩的宝押在培训补习班上,您觉得值得吗?答案无疑是千姿百态的,目的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决不能比别人落后。可是,请问题当家长的你,你反思下自己,你为孩子在学习上究竟付出了多少(或许你会说我们出钱为孩子找好老师,上培训班);您平时爱学习嘛,您自己有没有推卸作为家长自己应该赋予教育孩子的责任。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就是完美,就是有伟之人吗。
三
把话题重拉回到文章开头说的那个为13个月大的孩子找家庭教师的事。报导说他们找家教还有一项加分项是需要有海外教育、生活背景的人,说这样子的老师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咱们来个就事论事,私以为此番对孩子的外语可能会有一点帮助,可是您也别忘了,一个只有1岁多一点点的婴孩儿,连自己的母语都还没说好,您还要非让其学说外语?这说不定反而会导致小孩子犯口吃的毛病,众所周知中文与英语是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若过早让孩子学说不同的语言,并不一定是好事。
还有,作为自己的亲身父母若以工作忙为由,不亲力亲为带孩子,非要去找个家庭教师,这不明摆着是在逃避为人父母的最起码的职责吗?你们不是喜欢崇洋媚外吗,其实在国外有相当数量的母亲都是自己带小孩的,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出去找工作,有的母亲在家还要带好几个孩子呢。我的一位表姐就是自己在家带两个孩子的,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们上学后再出去找工作。当然,这对80后夫妻很有钱,有自己的企业,有钱嘛任性一点决不是问题。
不是说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本人以为学做人,才是第一位的,除了父母具有良好的人品,一定的学识,你首先得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除了多给予未成年的小孩子以关爱与呵护,还要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等。这些理儿说的是容易的,具体做起来自然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决非出钱聘请所谓的家庭教师就可以决一切。
对于如上所陈述的凡此种种现象,其实本人的观点,并非否定社会上的培训班或补习班的存在,而是想说的是作为家长决不能刻意地,不分三七廿一地依赖于培训班。有时候钱并不是万能的,本人以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听课时的专注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等都是相当地重要。温故才能知新,对于社会上的培训班,或家教之类的追加“营养”,至多是作为孩子在精力充足或兴趣使然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尽管各有所需,但也决非一哄而上“抢跑”。
诚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特定环境里,社会上大多没门路、没关系的人们往往会将出身“名校”看作是能否找到“体面”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于是乎,当学生的、作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具备别人家孩子所没有的技能,才艺等等,如果能够从小入读“名校”,结交“上流”阶层,以便是为将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国式的好家长呵,在此要点个大大的赞。
唉!无论采取“抢跑”或“放养”的家长及孩子,说来道去其实大家都是有难处的呵。不过,这话又得说回来,还要看将来又会怎么样呢?哦!这将来的事情咱谁也说不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