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父亲

标签:
妍红父亲小说 |
分类: 自说自话 |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的父亲
妍红的老家坐落在大山深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妍父是一名窑工,工作环境差且不安全,可在当地人眼中这份活却要比种田强多了。作为砖瓦厂的一名工人,妍父能有这样子的一份体力活干,也算是很不错的了。虽收入微薄,但妍红父亲坚持要自己的儿女都有书读,因为在老实巴交的父亲眼里,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尽管父亲没什么文化,然而他眼光较远。
妍红的父亲并不像大多数窑工那样为人处事粗线条,外表看似粗砾的他信奉“子不孝,养不教,父之过”,早先他对儿女的要求永远是四个方针:读书学习。当年考上大学之前,妍红在县中念高中,肯本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既使回一趟家,时间也很有限,更不用说正而巴经地瞧过一个电视剧,在家复习功课,偶尔跑出去喝口水,或想瞥上几眼当年刚开始流行的那个“小燕子”,很快就被她父亲几声喝斥赶出来继续“用功”。那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离开家,自己想干嘛就能干嘛!
妍红的父亲常会说“有日思无日”,记忆中妍红兄妹俩除了能吃饱饭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奢侈”品。尽管是女孩子,早先一年难得添一件新衣,经常是拣了哥哥穿不了的衣服来穿着。那个时候,农家的孩子也没那么讲究呵,过年的压岁钱也是少得可怜的五角。有一年艳红用这五毛钱买了两个花炮,当年放了一个,另一个到翌年春节也没舍得放。
还有呵,妍红父亲是个犟脾气,从不愿求人。那年妍红考上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就花光了她家所有的积蓄。也就那一年,妍父所在的砖瓦厂因故倒闭了,无奈一家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妍红父亲除了干农活,还同母亲一起贩卖起了鸡蛋,为了多挣点钱,妍父将鸡蛋挑到十多里外的外乡去,常常天黑才回来。就这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父亲始终没有向人借过一毛钱。
妍父小时候也读过书,成绩蛮好,但终因贫穷而放弃。妍父爱读书,爱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似与他这样子的一个“老农民”不相符,直到如今,他最爱收看的电视节目依然是新闻联播。“活过老,学到老”是父亲对自己和对孩子们不变的要求。
妍红父亲尽管是务农出身,可他也有自己的爱好呢。他爱好无线电,眼睛尚好的时候,他总在下班之余,把家里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条件好一点以后,他拆装的对象才改成了黑白电视机。
通常,作为父亲平时在家往往会比较少言寡语,而妍红她爸却是位爱唠叨的父亲。小时候若孩子们事情做错了,学习松懈了,说话顶撞了,为父就要唠叨起来。举一反三,或旁征博引,一段苦难史或会一遍一遍地讲,令艳红与她哥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妍父说过,只要他还活着,妍红兄妹俩永远是孩子。总之,父亲对他们永远记挂在心。成人以后,每次信中,电话里,妍红父亲还总是一再地叮嘱,要爱护身体,出门要注意安全……
从前,父亲看不得妍红闲呆在家里,他说,年轻人不出去闯闯,怎么成器?真出来了,父亲就会常常翻出她的照片来看,找出她以前写回去的信来读。有时工作忙,过了十来天没有打电话回去,父亲就用艳红给他的旧手机发几个简短的字:“女儿你好吗”。
其实,一直以来妍父很爱自己的儿女,尤其是对待离家千里的小女儿,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的父爱。从小父亲对妍红兄妹俩的严厉与“苛刻”,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这或也是造就他们兄妹俩拥有坚毅的性格,以及从小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吧。
纵然时光不会倒流,父亲老了。高大的身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瘦弱,是疾病;严厉的眼神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慈爱,是祥和;专制的口吻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商量,是征询……
妍红心痛,父亲的变化。儿时的愿望实现了,可决定自己的事了,但父亲,却日渐衰老。妍红儿时对父亲种种的顶撞与不理解,至今全化为了无尽的自责与感激。
妍红不舍,纵然放不下对父亲的关爱。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却也隔不断对亲人的关爱。妍红曾也考虑等有了条件,将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生活,可是固执的老父说什么也不答应,说是自己年纪大了,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住不惯,吃不惯,总之说什么也没用。即使是到落户县城的妍红她哥嫂家,这个倔老头也还是不太乐意,说就是喜欢村里的环境,自由自在且人头熟络。对于如此这般的父亲,妍红兄妹也只能是按于现状了。
孝顺的妍红,平时只要工作不太忙碌时,几乎每隔一个星期都要打电话回家,只为听一听父亲的唠叨,电话那头,父亲用他一贯的大嗓门兴高采烈说着家乡的新鲜事,艳红在电话这头只是静静地听着,附和着,心里是暖暖地,还好,还好,父亲还能唠叨……心里默默乞盼上苍,让苍老放慢脚步,让疾病远离父亲,不为别的,只为能让爱她和她爱的父亲可以常常跟他的小女儿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