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习作:书评之《相遇》


标签:
书评格非相遇 |
分类: 观点评说 |
——阅读小说集《相遇》所感
文/圆圆
知道格非是在新周刊的微博里,“深夜读书”推荐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相遇》,里面有一句话格外吸引我,格非说:文学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它能帮你找到你跟生活之间的真实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要读小说的原因。
暂且不去探究文学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格非的这本书已经足够“引诱”我在优雅精美的古典天空下惝恍,仿佛寻找在时光流沙的河岸边熠熠生光的宝石。
该集子一共收录了格非的中短篇小说12篇,《相遇》是格非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所以作为选集的题目。私以为整本集子无一篇不属于佳作,而相遇无论从语言背景还是立意都更胜一筹。
故事的情节似乎很简单,以英国远征军进军拉萨为背景,讲述了荣赫鹏上校,传教士约翰·纽曼,驻藏官员何文钦和扎什布伦寺大住持等4人的命运在某个特殊时间点之交错。标题简短的“相遇”二字把不同种族、文化在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复杂纠葛轻轻一点,化成了带有忧伤和浪漫气息的历史歌谣。
在当下阅读《相遇》,我会觉得有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觉,现代的生活使我们坠入了水泥丛林的沼泽,而《相遇》从美好的往昔走来,充满了古典的馨香。如同格非本人在接受采访中所说的:他觉得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再也不可能写出《相遇》、《迷舟》这样的作品了。因为《相遇》只存在当时,它的根基埋在历史的车轮下,而故事发芽在作家的真实体悟里。因此我觉得格非确实很擅于写带一点悲伤气息的故事,集子里的很多作品如《迷舟》、《青黄》以及《褐色鸟群》等都带有褪不去的遗憾与怅惘。
故事的最后,野心勃勃的英国人终于到达拉萨,占领了布达拉宫,传教士最终返回他的故乡苏格拉,而主人公何文钦死在了康巴人的刀下,成为起义失败的信号,大住持在江孜河畔辞世。人们在相遇之后依旧有各自的命运,也许这种命运因为这一场相遇而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也许只是延续原有的轨迹。
而文化呢?某一个时间点的交错究竟是丰富了文化的内涵让其变得包容,还是依旧让原有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去影响他人呢?我想在《相遇》之中我们可以寻得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