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旅游的记忆片断

标签:
杂谈 |
关于旅游的记忆片断
一些来自瞬间的记忆,却也能成为永恒。——题记
如今对于我等寻常百姓来讲旅游该是一件多么寻常的小事呵。当然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觉得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很“牛”、很了不起。今天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身体健康,只要你有外出旅游的需求,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能付注行动。旅游或者说游山玩水之感受,被浅显的我理解为“山河举目各不同,风景隽秀意在心”;“行到路尽时,遥看霎间云”;“载我在景中,风景非殊”等等。总之,在此我对名人名言来个断章取义也好,套用名句也罢,仅是作为一种心情表露。
一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次姑姑带我去上海老城隍庙(豫园)玩,在那里我第一次发现有几个金发碧眼白肤的外国人也在里头转悠,老外胸前还挂着照相机,看上去挺神气洋洋的。因为平时自己少见之故,我有点儿惊讶地喊了出来:“看看,快来看外国人……”,小小年纪的我心里想着为何只有外国人到咱们这里来游玩,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可以去国外走走?!
鉴于当时国情,中国人说不定有的连自己久居的城市都没有迈出过一步,何谈出外旅游?何况要想跨出国门简直比登天还难。少时我羡慕大人“出差”,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亲人出差可能会给自己带回来美味的糖果糕点或好看的衣服鞋帽等礼物。曾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跑供销”的人更“牛”——他们到过的地方多,世面见得多。
二
那时春暖花开,我期待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除了玩儿外,偶尔有会摄影的老师拿着一架“老掉牙”的“120#或“135#”黑白相机为我们这些平时不大出门的学生拍一张集体照。那时大家竟然是无比地兴高采烈,你瞧!难得照相的我们脸上露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被定格在了相片上。
旅游需要化钱,需要时间,还需要特定环境。当初即使“眼痒”老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记得我读小学高年级时,一次学校组织学生乘火车去绍兴春游。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深感幸福无比,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举手报名参加。可是面对10元钱(含火车票及景点门票)却让不少同学犯了难。物质匮乏年代,生活水平低。幸运的是我家父母都是双职工,两人收入从当时来讲还算可以,除每月寄少量钱给爷爷奶奶外,家里只有我与妹妹两个孩子,故负担并不算太重。虽说这10元钱从当时来讲可购置许多东西,10元相当于一个3级工工资的1/3,好在父母很支持我去绍兴春游,在双亲看来机会难得。那个时候我曾有一个令现在“后生”笑掉大牙的“梦想”——去杭州旅游。当时我心里想:“要是能让我去杭州该是多么美好呵!”
翌日,我欣喜地将10元钱交到 班主任老师那里,发现班上原先报名的同学已有多人退出。原因几乎一致——家中拿不出钱来。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班上一对双胞胎兄弟俩,他们还有一个比我们低二届的妹妹也在同校读书。他们家中仅父亲一人有正式工作,身体孱弱的母亲平时仅靠糊纸盒得些微薄收入来补贴家用。像这样有3个小孩的家庭在当时较为普遍,可是这对孪生兄弟加上妹妹一共3人,去绍兴共需3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呵。
三
双胞胎兄弟同学之父每月工资52元,按理是比较高的了。然而一人赚钱要供养全家老少的确不易,加之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外婆也要供养,以前为了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全靠乡下外婆来宁波帮忙养育他们。以往兄弟俩每次春游都是一块儿去的,这次加上小妹妹也想去绍兴春游,家里实在没办法。于是大人商量后准许一人参加,为显示公平,仨孩子抓揪,看谁运气好就让谁去。
阿大、阿二、阿三在他们母亲安排下开始拾“指抹头”。阿二眼疾手快从母亲手里抛落的3张经折叠的小纸团中挑了一个,打开一看是空的,失落之感顿生;阿三囡也从2个小纸团中拣了一个,结果也是空的,只见小姑娘眼含泪花,伤心地哭了起来;显然,轮到最后剩下的留给老大的那张纸片肯定是能够参加的了。懂事的老大一看这情形表示主动放弃,允诺让胞弟或小妹去。
末了,该父母考虑到女儿尚小,假若没有两位哥哥同行也不放心,决定让阿二一人去绍兴。10元钱显然是不够用的。小朋友们出去春游每人往往会带上一只灌满凉开水的草绿色军用水壶,一般大人还会给孩子准备点干粮。家人也给阿二6分钱让他买只大饼或加根油条当中饭。此刻对于阿二来说,真是感到幸福呀,因为平时他们3个孩子,早上大多数是吃泡饭就咸齑、豆腐卤或隔夜剩菜,油条之类在餐桌上很少见,即使偶尔有油条吃也是1根油条被撕成几份再佐点酱油尽量省着食用呢。再说等阿二屁颠屁颠地拿着10钱交到班主任那里,前脚未到不料随后老大就来找老师说要将钱拿回去急用,称是早上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脚,阿妈送外婆上医院要等钱用呢……,这一次绍兴之旅3个孩子都落了空。从此,在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单纯的想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让坚实的脚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