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说 |
三
关佑是跟在三儿后面开始搭班唱戏的。
三儿搭的是福安公司的大京班。那时候像大世界这样的游乐场很多,大马路的四大公司都设有游乐场,各个剧种在里面同时演出。福安公司是在十六铺,戏班“打通”需特别卖力,怕锣鼓声被时时传来的轮船汽笛声淹掉了。
三儿首次登台那天大请客,请人来捧场。他买了三张票,请了他的朋友关佑和阿秋,还有朋友的朋友孙河。这三位嘉宾早早的吃过中饭就进来抢座位,被他们占到第一排中间的好位子。
其实不用这么紧张的,这时观众还寥寥无几,演开锣戏时往往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多。所以就会让不怎么重要的演员来演开锣戏,所以三儿演的《长坂坡》就成了今天的开锣戏。
但是,除了关佑他们几个,还有一个人对三儿的这场演出十分注意,他就是三儿的爸爸王哑巴。王哑巴的三个儿子中,就属三儿最有灵气,王哑巴寄予的希望最大,因此当老子的今天亲自“把场”。
王哑巴站在上场门的帘子后面,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根藤条。他看见台下的观众渐渐多起来。他一边注意儿子的一招一式,一边注意观众的反应。三儿演的赵云,什么地方应该得到喝彩,王哑巴是心中有数的。如果在应该响起彩声的时候却没有响起,王哑巴就会提醒儿子一下,这就要用到那根藤条了。
十聋九哑,一般来说哑子就是聋子,王哑巴怎么能知道观众喝彩不喝彩呢?这实在是个谜。如果说王哑巴能从观众的表情、嘴形判断他们喝彩与否,那么平时他自己演戏时,他又是怎样严丝合缝地配合着锣鼓声完成每一个动作和造型的呢?也许他能感受声音给空气造成的震动?那也太神了。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事实——他有办法听见。
三儿在台上精神抖擞,全力以赴,该得的彩声他全得到了,不该得的也得到了,那是他的朋友们在拼命帮忙。戏快演到一半了,王哑巴的藤条一直没派上用场。
演到赵云要再次杀进重围去寻糜夫人和幼主,这时有连续几个鹞子翻身,接着背对观众做一个骑马式的亮相。这个亮相要做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也是个获得喝彩的机会。
但这一次三儿落空了。他的骑马式亮相确实做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不过做这个亮相前剧场里出了点事——其实算不了什么事,一个三四岁的娃娃哭着跑着,大概跟大人走散了,他从观众们旁边跑过,忽然停住,又往回跑......观众的目光就被这娃娃牵过来,牵过去,有的甚至想摸出一张纸给娃娃擦鼻涕,也就没注意小三王哑巴(三儿第一次用这艺名)的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应该给的喝彩便没有给。糟糕的是,三儿请来的朋友们居然也走了神,到他们想起应该喝彩时,已经错过了当口,喝彩是不能补的。
赵云从敌阵里杀出,还要杀回敌阵。三儿刚才是从上场门出来的,仍然得从上场门进去。三儿来到上场门前,帘子刷地掀起,他看见他的哑巴爸爸怒容满面地站在帘后,手里紧攥着那根藤条。三儿吃一惊,不由得往后退,一步,两步,打鼓佬随着一下、两下地打起鼓来......
关佑担心地对阿秋和孙河说:“三儿要吃苦头了。”
阿秋说:“他会想办法的吧。”
三儿跑起圆场来。
孙河说:“他在等他爸爸火气消下去。”
跑了一圈,三儿又来到上场门前,见爸爸脸色依旧,只好再跑第二圈。
关佑听见后排的观众忍不住了,“怎么回事?”
有一位“内行”解释着,“这叫‘马后’,肯定是演下面那出戏的演员还没赶到,让这孩子跑圆场拖时间。”
另一位说:“要是跑满三圈他还接着跑,我就喊倒好了!”
关佑出汗了,替三儿出汗。
三儿快跑完第三圈了,他跑过场面(乐队)坐的地方时,悄悄向打鼓佬叮嘱了一句。
谁都没想到,第三圈结束的时候,赵云从台上跳了下来!
锣鼓依然激烈地敲打,但台上没人了。三儿围着整个剧场,在台下跑起圆场来。
观众们的颈子一齐转动。边上的观众还能被那武将的靠旗拂到脸颊。
三儿绕场一周,跑到台的另一边,手中拿着银枪和马鞭,身上穿着长靠、厚底靴,却用一个又高又劲的跟头翻上台去。
观众们齐声大吼,满堂彩。
三儿就靠这个满堂彩使爸爸又将藤条塞进袖子里,他终于可以安然进场了。
三儿搭的是福安公司的大京班。那时候像大世界这样的游乐场很多,大马路的四大公司都设有游乐场,各个剧种在里面同时演出。福安公司是在十六铺,戏班“打通”需特别卖力,怕锣鼓声被时时传来的轮船汽笛声淹掉了。
三儿首次登台那天大请客,请人来捧场。他买了三张票,请了他的朋友关佑和阿秋,还有朋友的朋友孙河。这三位嘉宾早早的吃过中饭就进来抢座位,被他们占到第一排中间的好位子。
其实不用这么紧张的,这时观众还寥寥无几,演开锣戏时往往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多。所以就会让不怎么重要的演员来演开锣戏,所以三儿演的《长坂坡》就成了今天的开锣戏。
但是,除了关佑他们几个,还有一个人对三儿的这场演出十分注意,他就是三儿的爸爸王哑巴。王哑巴的三个儿子中,就属三儿最有灵气,王哑巴寄予的希望最大,因此当老子的今天亲自“把场”。
王哑巴站在上场门的帘子后面,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根藤条。他看见台下的观众渐渐多起来。他一边注意儿子的一招一式,一边注意观众的反应。三儿演的赵云,什么地方应该得到喝彩,王哑巴是心中有数的。如果在应该响起彩声的时候却没有响起,王哑巴就会提醒儿子一下,这就要用到那根藤条了。
十聋九哑,一般来说哑子就是聋子,王哑巴怎么能知道观众喝彩不喝彩呢?这实在是个谜。如果说王哑巴能从观众的表情、嘴形判断他们喝彩与否,那么平时他自己演戏时,他又是怎样严丝合缝地配合着锣鼓声完成每一个动作和造型的呢?也许他能感受声音给空气造成的震动?那也太神了。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事实——他有办法听见。
三儿在台上精神抖擞,全力以赴,该得的彩声他全得到了,不该得的也得到了,那是他的朋友们在拼命帮忙。戏快演到一半了,王哑巴的藤条一直没派上用场。
演到赵云要再次杀进重围去寻糜夫人和幼主,这时有连续几个鹞子翻身,接着背对观众做一个骑马式的亮相。这个亮相要做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也是个获得喝彩的机会。
但这一次三儿落空了。他的骑马式亮相确实做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不过做这个亮相前剧场里出了点事——其实算不了什么事,一个三四岁的娃娃哭着跑着,大概跟大人走散了,他从观众们旁边跑过,忽然停住,又往回跑......观众的目光就被这娃娃牵过来,牵过去,有的甚至想摸出一张纸给娃娃擦鼻涕,也就没注意小三王哑巴(三儿第一次用这艺名)的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应该给的喝彩便没有给。糟糕的是,三儿请来的朋友们居然也走了神,到他们想起应该喝彩时,已经错过了当口,喝彩是不能补的。
赵云从敌阵里杀出,还要杀回敌阵。三儿刚才是从上场门出来的,仍然得从上场门进去。三儿来到上场门前,帘子刷地掀起,他看见他的哑巴爸爸怒容满面地站在帘后,手里紧攥着那根藤条。三儿吃一惊,不由得往后退,一步,两步,打鼓佬随着一下、两下地打起鼓来......
关佑担心地对阿秋和孙河说:“三儿要吃苦头了。”
阿秋说:“他会想办法的吧。”
三儿跑起圆场来。
孙河说:“他在等他爸爸火气消下去。”
跑了一圈,三儿又来到上场门前,见爸爸脸色依旧,只好再跑第二圈。
关佑听见后排的观众忍不住了,“怎么回事?”
有一位“内行”解释着,“这叫‘马后’,肯定是演下面那出戏的演员还没赶到,让这孩子跑圆场拖时间。”
另一位说:“要是跑满三圈他还接着跑,我就喊倒好了!”
关佑出汗了,替三儿出汗。
三儿快跑完第三圈了,他跑过场面(乐队)坐的地方时,悄悄向打鼓佬叮嘱了一句。
谁都没想到,第三圈结束的时候,赵云从台上跳了下来!
锣鼓依然激烈地敲打,但台上没人了。三儿围着整个剧场,在台下跑起圆场来。
观众们的颈子一齐转动。边上的观众还能被那武将的靠旗拂到脸颊。
三儿绕场一周,跑到台的另一边,手中拿着银枪和马鞭,身上穿着长靠、厚底靴,却用一个又高又劲的跟头翻上台去。
观众们齐声大吼,满堂彩。
三儿就靠这个满堂彩使爸爸又将藤条塞进袖子里,他终于可以安然进场了。
关佑和三儿同年,当然很羡慕三儿的满堂彩。他就托三儿替他留心,什么时候班里的铜锤花脸得了盲肠炎,他可以有个补缺上台的机会。机会很重要,三儿的爸爸王哑巴从前在演“零碎”的时候,老是当不上主角,一次演主角的突然得了盲肠炎,不得已让王哑巴临时顶上去,没想到大受欢迎,一炮而红。
但三儿班里那位铜锤花脸的盲肠老是不肯发炎。一个戏班里一般都配备一个铜锤花脸和一个架子花脸,前者以唱功为主,后者以做功为主,关佑是学铜锤的。不过也有既能唱又能做的,这叫“两门抱”,关佑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两门抱的花脸。
在关佑盼着别人得盲肠炎时,小女孩阿秋倒先有了上台的机会。一次三儿去茶馆找到阿秋,说他们班里需要一个娃娃生。娃娃生都是由小孩子演的。
“演《汾河湾》里的薛丁山。”三儿说。
“我不会演薛丁山。”阿秋说。“不过,只要你教我,我就会演。”
三儿就教阿秋。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但薛丁山还没生下来的时候薛仁贵就从军去了。小小的薛丁山用抢扎鱼、用箭射雁养活母亲。三儿教阿秋一边唱一边耍枪,阿秋很快练会了。
阿秋演出的时候,关佑和孙河仍然去福安公司当观众,他们没要阿秋请客。
“枪挑鱼儿水上翻......”阿秋一边唱着一边耍枪。但她一失手把枪掉在地上了。
可这小女孩不慌不忙,左一看,又一看,然后把枪捡起。好像掉枪是戏里原来就有的动作。
关佑便向孙河感叹道:“阿秋倒真是唱戏的材料。”
阿秋的这一招也使班主赞赏不已。班主就是丁毛包。从此后,凡是有娃娃生的戏,什么〈〈二堂舍子〉〉啦,〈〈三娘教子〉〉啦,全找阿秋应付。
关佑最终也搭了丁毛包的班,那是在李福山离开以后。李福山是关佑哥哥的师父,也就是丁毛包班里的那位铜锤花脸。不过李福山没得盲肠炎和别的什么炎,他是把女儿嫁给了一位京朝派大角儿,那角儿父母已故,李福山便觉得可以靠女婿吃女婿了。李福山的女婿是唱旦角的,艺名叫九盏灯,他的师兄们分别是八盏灯、七盏灯、六盏灯.....而他是最耀眼的一盏灯。九盏灯拜了绸缎庄大老板做干爹,干爹给干儿子精制了大批戏装,全是用最好的料子做的。照说李福山家的档次跟九盏灯差得太远,门不当户不对,但李福山的女儿一根葱却也不是等闲女子。一根葱戏唱得不怎么样,但人长得漂亮,被找去拍了两部电影。评选上海小姐时,一根葱靠着电影的作用给评上了。孙河告诉关佑,李福山在他们家茶馆赌钱时,兴高采烈地描述了两家相亲的情形。说是九盏灯送给李家许多戏票,到那天李福山的七大姑八大姨坐满了前两排。这出戏的最后,九盏灯演的美女要跳楼而死。一般的演法,从桌子搭起的高楼上跳下背部着地以后,演员只要爬起来用水袖掩头,抽身下场,观众就认可这角色已经“死了”。但那天九盏灯跳楼后没爬起来,躺在台上不动了,观众以为九盏灯受伤了。李家这一大群慌慌张张赶到后台,却见九盏灯安然无恙,笑嘻嘻地等着他的未婚妻前来慰问呢。第二天老挖的文章又在报上登出来——《九盏灯装死
一根葱虚惊》。
但丁毛包看不起李福山的做法,他的为人原则是凭本事吃饭,谁也不靠,全靠自己。丁毛包有“四不”。一是不谢幕,你买票来看戏,我演得“戏有所值”就行了,谢你做什么?二是不拜客,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地头蛇会捣乱,去芜湖那次丁毛包打出了威风。三是不唱堂会,到有钱人家里唱戏挣得多,但领赏的感觉不好。三是不拜“老头子”,所以丁毛包也看不起九盏灯。尽管丁毛包为了保持骨气使各个码头都不敢请他,沦落到在游乐场唱唱大京班,可是“回也不改其志也”。
一听说李福山要走,三儿赶紧来向关佑通风报信。
关佑自然很高兴。不过,想出来的很容易出来的,想进去的可怎么进去呢?
三儿给关佑出了个主意。
关佑有点不敢,“毛包叔会生气的!”
“毛包”就是容易生气的人,而且生起气来特别让人害怕。
但三儿打了包票。
第二天上午,三儿让关佑埋伏在楼下的灶披间里,自己去丁毛包门前打探动静。
不一会儿,三儿跑来做个手势,然后赶快躲到楼梯上偷听。
丁毛包走来了。刷!刷!刷!刷!从家门到弄堂口这段路,他是一下一下踢着腿走过的,每一下都踢到额头。
灶披间里的关佑,一等丁毛包走过门前,便铆足了劲大吼一声:“呔!滚了回来!”
《打渔杀家》里,丁府的狗腿子丁郎来向肖恩催讨渔税银子,好汉倪荣替肖恩抱不平,便在丁郎身后喊了这一声。
犹如炸雷落地。前楼的小毛头立刻被吓哭了。丁毛包没防备,也被吓了一跳。谁这么出言不逊?!丁毛包的火气顿时点燃。但他咂咂滋味,觉得这句花脸的念白鼻音和炸音用得不错,还挺有韵味。
“好,我滚回来了!”丁毛包虎着脸走回灶披间门口一看,“哟,是小顾老爷。”
“毛包叔!”关佑忙打招呼,心里直打鼓。
“行啊小子,”丁毛包耷拉下眼皮,“唱一段听听吧。”
关佑就唱他最拿手的《探阴山》。
才唱了两句,小毛头的外婆冲了下来,像要跟关佑拼命的样子。丁毛包便摆摆手,“够了。明天跟三儿一起来福安公司吧。”
丁毛包继续踢着腿,走开了。
三儿重新出现,对关佑说:“你要请客了。”
“请什么?”
“新世界跑冰场,溜冰!”
但三儿班里那位铜锤花脸的盲肠老是不肯发炎。一个戏班里一般都配备一个铜锤花脸和一个架子花脸,前者以唱功为主,后者以做功为主,关佑是学铜锤的。不过也有既能唱又能做的,这叫“两门抱”,关佑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两门抱的花脸。
在关佑盼着别人得盲肠炎时,小女孩阿秋倒先有了上台的机会。一次三儿去茶馆找到阿秋,说他们班里需要一个娃娃生。娃娃生都是由小孩子演的。
“演《汾河湾》里的薛丁山。”三儿说。
“我不会演薛丁山。”阿秋说。“不过,只要你教我,我就会演。”
三儿就教阿秋。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但薛丁山还没生下来的时候薛仁贵就从军去了。小小的薛丁山用抢扎鱼、用箭射雁养活母亲。三儿教阿秋一边唱一边耍枪,阿秋很快练会了。
阿秋演出的时候,关佑和孙河仍然去福安公司当观众,他们没要阿秋请客。
“枪挑鱼儿水上翻......”阿秋一边唱着一边耍枪。但她一失手把枪掉在地上了。
可这小女孩不慌不忙,左一看,又一看,然后把枪捡起。好像掉枪是戏里原来就有的动作。
关佑便向孙河感叹道:“阿秋倒真是唱戏的材料。”
阿秋的这一招也使班主赞赏不已。班主就是丁毛包。从此后,凡是有娃娃生的戏,什么〈〈二堂舍子〉〉啦,〈〈三娘教子〉〉啦,全找阿秋应付。
关佑最终也搭了丁毛包的班,那是在李福山离开以后。李福山是关佑哥哥的师父,也就是丁毛包班里的那位铜锤花脸。不过李福山没得盲肠炎和别的什么炎,他是把女儿嫁给了一位京朝派大角儿,那角儿父母已故,李福山便觉得可以靠女婿吃女婿了。李福山的女婿是唱旦角的,艺名叫九盏灯,他的师兄们分别是八盏灯、七盏灯、六盏灯.....而他是最耀眼的一盏灯。九盏灯拜了绸缎庄大老板做干爹,干爹给干儿子精制了大批戏装,全是用最好的料子做的。照说李福山家的档次跟九盏灯差得太远,门不当户不对,但李福山的女儿一根葱却也不是等闲女子。一根葱戏唱得不怎么样,但人长得漂亮,被找去拍了两部电影。评选上海小姐时,一根葱靠着电影的作用给评上了。孙河告诉关佑,李福山在他们家茶馆赌钱时,兴高采烈地描述了两家相亲的情形。说是九盏灯送给李家许多戏票,到那天李福山的七大姑八大姨坐满了前两排。这出戏的最后,九盏灯演的美女要跳楼而死。一般的演法,从桌子搭起的高楼上跳下背部着地以后,演员只要爬起来用水袖掩头,抽身下场,观众就认可这角色已经“死了”。但那天九盏灯跳楼后没爬起来,躺在台上不动了,观众以为九盏灯受伤了。李家这一大群慌慌张张赶到后台,却见九盏灯安然无恙,笑嘻嘻地等着他的未婚妻前来慰问呢。第二天老挖的文章又在报上登出来——《九盏灯装死
但丁毛包看不起李福山的做法,他的为人原则是凭本事吃饭,谁也不靠,全靠自己。丁毛包有“四不”。一是不谢幕,你买票来看戏,我演得“戏有所值”就行了,谢你做什么?二是不拜客,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地头蛇会捣乱,去芜湖那次丁毛包打出了威风。三是不唱堂会,到有钱人家里唱戏挣得多,但领赏的感觉不好。三是不拜“老头子”,所以丁毛包也看不起九盏灯。尽管丁毛包为了保持骨气使各个码头都不敢请他,沦落到在游乐场唱唱大京班,可是“回也不改其志也”。
一听说李福山要走,三儿赶紧来向关佑通风报信。
关佑自然很高兴。不过,想出来的很容易出来的,想进去的可怎么进去呢?
三儿给关佑出了个主意。
关佑有点不敢,“毛包叔会生气的!”
“毛包”就是容易生气的人,而且生起气来特别让人害怕。
但三儿打了包票。
第二天上午,三儿让关佑埋伏在楼下的灶披间里,自己去丁毛包门前打探动静。
不一会儿,三儿跑来做个手势,然后赶快躲到楼梯上偷听。
丁毛包走来了。刷!刷!刷!刷!从家门到弄堂口这段路,他是一下一下踢着腿走过的,每一下都踢到额头。
灶披间里的关佑,一等丁毛包走过门前,便铆足了劲大吼一声:“呔!滚了回来!”
《打渔杀家》里,丁府的狗腿子丁郎来向肖恩催讨渔税银子,好汉倪荣替肖恩抱不平,便在丁郎身后喊了这一声。
犹如炸雷落地。前楼的小毛头立刻被吓哭了。丁毛包没防备,也被吓了一跳。谁这么出言不逊?!丁毛包的火气顿时点燃。但他咂咂滋味,觉得这句花脸的念白鼻音和炸音用得不错,还挺有韵味。
“好,我滚回来了!”丁毛包虎着脸走回灶披间门口一看,“哟,是小顾老爷。”
“毛包叔!”关佑忙打招呼,心里直打鼓。
“行啊小子,”丁毛包耷拉下眼皮,“唱一段听听吧。”
关佑就唱他最拿手的《探阴山》。
才唱了两句,小毛头的外婆冲了下来,像要跟关佑拼命的样子。丁毛包便摆摆手,“够了。明天跟三儿一起来福安公司吧。”
丁毛包继续踢着腿,走开了。
三儿重新出现,对关佑说:“你要请客了。”
“请什么?”
“新世界跑冰场,溜冰!”
关佑跟着三儿来到福安公司大京班后台。
戏班的人差不多齐了,有个演青面虎的武花脸已经开始化妆,因为青面虎的脸谱复杂,勾起来费时间。今天的开锣戏是《白水滩》,演的是好人十一郎打了不是坏人的青面虎,一场误会。三儿演十一郎,但他的化妆要简单多了。
一个老得秃了头的男人指着关佑问三儿,他是用尖尖的假嗓说话,完全用了戏台上的腔调:“他是何人?不曾见过。”
关佑以为这人是开玩笑,但三儿介绍说:“这是黄妙如黄二爷,咱们的当家小生。黄二爷景仰徐小香前辈。徐小香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不忘练习,平时说话全跟台上一样。我们黄二爷见人打招呼都这味儿:‘吃过了无有?拉过了无有?’”
急得黄二爷顾不得学徐小香,现出本嗓分辩道:“我什么时候问你拉没拉啦?”
众人大笑。
班主丁毛包又向关佑介绍了其他演员。另外还有管事的,检场的,箱倌,梳头桌师傅,场面先生,连龙套、上下手一个不漏,关佑全按着辈份恭恭敬敬招呼了一遍。
管事的姓陆,每天的戏码归他安排。陆管事对关佑说:“明天就有你的戏啦?”
关佑说:“行。”
“你唱开锣戏吧。”
“行。”
三儿跟管事的商量:“关佑今天没事,就替我端端盘子吧?”
本来,三儿除了扮十一郎,在后面的《诸葛亮招亲》里还有活儿。演到摆宴的时候,诸葛亮一拍桌子,桌上立即出现一盘酒菜。其实是有人钻在桌下,一听信号就把准备好的盘子推到桌上。前几天,这桌底下的活儿是由一个叫朱万元的承担。朱万元十七八岁,平时干干旗锣伞报之类的零碎活儿。但这年轻人吸上了白粉。抽不起大烟的人就吸白粉。他用香烟盒里的锡纸托着白粉,下面一盏小油灯,油灯的火焰把白粉烤作球状,他就让这球儿在锡纸上滚动,他说这叫“追韩信”。他另一手拿一根去了头的笔管,就用这管子吸进白粉化成的烟。到后来,球儿越滚越小,滚没了,最后一缕青烟被瘾君子吸尽。再看那张锡纸,令人叫绝的是,滚动的白粉弯弯绕绕留下痕迹,竟然滚成一个漂亮的“寿”字。朱万元说他是跟一位老枪学的。那天演《诸葛亮招亲》,该上菜了,诸葛亮一拍桌子,可是什么菜也没看见。再拍第二下,第三下,还是没动静。诸葛亮火了,不再用手,改用脚了,狠狠地朝桌底下踹!谁知朱万元这时烟瘾犯了,昏睡过去,踹也踹不醒。第二天朱万元被戏班辞退了,听说过几天就死了。
关佑不抽烟,不犯瘾,干这种活儿太容易了。
当天散了日戏后,演员们等着“出牙笏”。笏(音“护”)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一块窄窄的板。在那种场合容易紧张,容易说错话,事先把要说的话写在笏上,到时候把笏捧在面前念一遍,就不会出错了。后来的一些学生用作弊来对付考试,恐怕就是从笏上得的启发。笏是象牙做的(便于写了字擦掉重写),所以叫“牙笏”。但唱戏用的笏是木板,漆得光光的,管事的在上边写了戏码,演员们就知道明天自己该演什么戏。
牙笏出来了。黄妙如说:“待我拭目一观——”
三儿捅一捅关佑,指指牙笏,“你的开锣戏。”
开锣戏是《牧虎关》,戏名下写的“顾关佑”。
关佑唱了开锣戏,三儿的戏就排到第二,越排到后面越“吃价”。
管事的在一边看关佑的反应。关佑面无难色,这出戏老师教过。
戏班的人差不多齐了,有个演青面虎的武花脸已经开始化妆,因为青面虎的脸谱复杂,勾起来费时间。今天的开锣戏是《白水滩》,演的是好人十一郎打了不是坏人的青面虎,一场误会。三儿演十一郎,但他的化妆要简单多了。
一个老得秃了头的男人指着关佑问三儿,他是用尖尖的假嗓说话,完全用了戏台上的腔调:“他是何人?不曾见过。”
关佑以为这人是开玩笑,但三儿介绍说:“这是黄妙如黄二爷,咱们的当家小生。黄二爷景仰徐小香前辈。徐小香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不忘练习,平时说话全跟台上一样。我们黄二爷见人打招呼都这味儿:‘吃过了无有?拉过了无有?’”
急得黄二爷顾不得学徐小香,现出本嗓分辩道:“我什么时候问你拉没拉啦?”
众人大笑。
班主丁毛包又向关佑介绍了其他演员。另外还有管事的,检场的,箱倌,梳头桌师傅,场面先生,连龙套、上下手一个不漏,关佑全按着辈份恭恭敬敬招呼了一遍。
管事的姓陆,每天的戏码归他安排。陆管事对关佑说:“明天就有你的戏啦?”
关佑说:“行。”
“你唱开锣戏吧。”
“行。”
三儿跟管事的商量:“关佑今天没事,就替我端端盘子吧?”
本来,三儿除了扮十一郎,在后面的《诸葛亮招亲》里还有活儿。演到摆宴的时候,诸葛亮一拍桌子,桌上立即出现一盘酒菜。其实是有人钻在桌下,一听信号就把准备好的盘子推到桌上。前几天,这桌底下的活儿是由一个叫朱万元的承担。朱万元十七八岁,平时干干旗锣伞报之类的零碎活儿。但这年轻人吸上了白粉。抽不起大烟的人就吸白粉。他用香烟盒里的锡纸托着白粉,下面一盏小油灯,油灯的火焰把白粉烤作球状,他就让这球儿在锡纸上滚动,他说这叫“追韩信”。他另一手拿一根去了头的笔管,就用这管子吸进白粉化成的烟。到后来,球儿越滚越小,滚没了,最后一缕青烟被瘾君子吸尽。再看那张锡纸,令人叫绝的是,滚动的白粉弯弯绕绕留下痕迹,竟然滚成一个漂亮的“寿”字。朱万元说他是跟一位老枪学的。那天演《诸葛亮招亲》,该上菜了,诸葛亮一拍桌子,可是什么菜也没看见。再拍第二下,第三下,还是没动静。诸葛亮火了,不再用手,改用脚了,狠狠地朝桌底下踹!谁知朱万元这时烟瘾犯了,昏睡过去,踹也踹不醒。第二天朱万元被戏班辞退了,听说过几天就死了。
关佑不抽烟,不犯瘾,干这种活儿太容易了。
当天散了日戏后,演员们等着“出牙笏”。笏(音“护”)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一块窄窄的板。在那种场合容易紧张,容易说错话,事先把要说的话写在笏上,到时候把笏捧在面前念一遍,就不会出错了。后来的一些学生用作弊来对付考试,恐怕就是从笏上得的启发。笏是象牙做的(便于写了字擦掉重写),所以叫“牙笏”。但唱戏用的笏是木板,漆得光光的,管事的在上边写了戏码,演员们就知道明天自己该演什么戏。
牙笏出来了。黄妙如说:“待我拭目一观——”
三儿捅一捅关佑,指指牙笏,“你的开锣戏。”
开锣戏是《牧虎关》,戏名下写的“顾关佑”。
关佑唱了开锣戏,三儿的戏就排到第二,越排到后面越“吃价”。
管事的在一边看关佑的反应。关佑面无难色,这出戏老师教过。
唱过《牧虎关》,第二天派给关佑的是《御果园》。
老师没教过《御果园》,但关佑从小看戏,看也看会了。
孙河到后台来看关佑,关佑问起阿秋,“她还在卖唱吗?”
孙河说:“阿秋时来运转,她遇上贵人了。”
原来,孙家茶馆来了个瘦老头,他听了阿秋的唱,问阿秋:“你只会唱老生吗?”
阿秋忙说:“青衣我也会。”
她就又唱了段《玉堂春》。
瘦老头点头笑道:“这才又顺眼,又顺耳。你别唱老生了。”
这老头名叫云中月,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早年从政,当过总统府参议,后来淡出江湖,流连戏园,看戏,编戏,自得其乐。
云老先生称得上是伶届伯乐了。当红京剧演员中很有一些是听了云中月的建议改了行才红起来的,比如旦角改小生,老生改花脸,武丑改武生,等等。阿秋真算有福份,云中月将她接到家里,请了各方面的朋友来教她,让名角教她学戏,武术家教她练拳、练剑,画家教她画画,云中月自己教她诗词曲赋。阿秋不识字,云中月就问她会唱哪些戏,把戏里的唱词写下来,让她一一对照,这样识字快极了。
关佑听孙河说,云老先生下午在家教学生,晚上看戏,上午呢就到茶馆写他的剧本。茶馆里一片哗啦哗啦的搓麻将声,还有些糟老头子在交流闾巷新闻,时而目瞪口呆,时而乐不可支。云中月就在闹哄哄的茶馆里写剧本。孙河问云老先生:为什么不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写?云中月回答:我写东西像孵蛋一样,需要温度,家里太冷了。
关佑在戏班里春风得意,连闯三关,没被管事的难倒。但第四天傍晚出牙笏时,关佑傻了眼,派给他的戏是《斩五毒》。
这出戏老师没教过,自己也没看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
管事的站在旁边,就等着关佑说“这戏我不会”,等着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请教陆大爷。
但关佑偏不。他宁愿请教父亲。
演完夜戏,关佑坐电车回到家里。可没想到,唱了几十年戏的父亲也不知《斩五毒》为何物。
“明天早上,我再替你找高人问问。”父亲说。
说到高人,关佑想起了云中月。
早晨关佑去孙家茶馆,孙河还没叫“马来”。孙河把关佑带到临河的窗前,云中月在这儿边吃早点边看风景。
孙河便把关佑介绍给云中月。
关佑搭讪道:“老先生在看风景啊。”
云中月“嗯”了一声。
关佑又说:“这里也没什么好风景。”下面不过是个趸船码头,停泊着几条米驳子和煤驳子。
云中月不以为然,“杜甫有两句诗,上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下句便是描写我们眼前的风景的。”
“什么?”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关佑不知说什么好了。
“可见得,站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云中月若有所思地感叹道。“哦,小老板说,你是来问一出戏?”
“是的!”关佑连忙讨教,“您知道《斩五毒》吗?管事的憋乎我,今天日戏就要演出的。”
云中月笑道:“这是一出应节戏。你会跳判吗?”
“跳判”就是判官出场时的表演。关佑说:“会。”
“这就好办了。”云中月说,“快要过端午了,天暖了,上海人说‘蛇虫百脚都要出来了’,所以要斩五毒。哪五毒呢?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
“蟾蜍?”
“就是癞蛤蟆。由谁来斩呢?钟馗。你演钟馗,一上来先跳判。跳完了念四句定场诗,就是《奇冤报》里钟馗出场的那四句。接下来上五毒,开打,你用‘五梅花’把他们全杀了。”
“就完了?”
“完了。”
被云中月一点拨,原来《斩五毒》如此简单。顾关佑高兴极了,感谢云老先生,也感谢孙河。
老师没教过《御果园》,但关佑从小看戏,看也看会了。
孙河到后台来看关佑,关佑问起阿秋,“她还在卖唱吗?”
孙河说:“阿秋时来运转,她遇上贵人了。”
原来,孙家茶馆来了个瘦老头,他听了阿秋的唱,问阿秋:“你只会唱老生吗?”
阿秋忙说:“青衣我也会。”
她就又唱了段《玉堂春》。
瘦老头点头笑道:“这才又顺眼,又顺耳。你别唱老生了。”
这老头名叫云中月,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早年从政,当过总统府参议,后来淡出江湖,流连戏园,看戏,编戏,自得其乐。
云老先生称得上是伶届伯乐了。当红京剧演员中很有一些是听了云中月的建议改了行才红起来的,比如旦角改小生,老生改花脸,武丑改武生,等等。阿秋真算有福份,云中月将她接到家里,请了各方面的朋友来教她,让名角教她学戏,武术家教她练拳、练剑,画家教她画画,云中月自己教她诗词曲赋。阿秋不识字,云中月就问她会唱哪些戏,把戏里的唱词写下来,让她一一对照,这样识字快极了。
关佑听孙河说,云老先生下午在家教学生,晚上看戏,上午呢就到茶馆写他的剧本。茶馆里一片哗啦哗啦的搓麻将声,还有些糟老头子在交流闾巷新闻,时而目瞪口呆,时而乐不可支。云中月就在闹哄哄的茶馆里写剧本。孙河问云老先生:为什么不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写?云中月回答:我写东西像孵蛋一样,需要温度,家里太冷了。
关佑在戏班里春风得意,连闯三关,没被管事的难倒。但第四天傍晚出牙笏时,关佑傻了眼,派给他的戏是《斩五毒》。
这出戏老师没教过,自己也没看见过,甚至都没听说过。
管事的站在旁边,就等着关佑说“这戏我不会”,等着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请教陆大爷。
但关佑偏不。他宁愿请教父亲。
演完夜戏,关佑坐电车回到家里。可没想到,唱了几十年戏的父亲也不知《斩五毒》为何物。
“明天早上,我再替你找高人问问。”父亲说。
说到高人,关佑想起了云中月。
早晨关佑去孙家茶馆,孙河还没叫“马来”。孙河把关佑带到临河的窗前,云中月在这儿边吃早点边看风景。
孙河便把关佑介绍给云中月。
关佑搭讪道:“老先生在看风景啊。”
云中月“嗯”了一声。
关佑又说:“这里也没什么好风景。”下面不过是个趸船码头,停泊着几条米驳子和煤驳子。
云中月不以为然,“杜甫有两句诗,上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下句便是描写我们眼前的风景的。”
“什么?”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关佑不知说什么好了。
“可见得,站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云中月若有所思地感叹道。“哦,小老板说,你是来问一出戏?”
“是的!”关佑连忙讨教,“您知道《斩五毒》吗?管事的憋乎我,今天日戏就要演出的。”
云中月笑道:“这是一出应节戏。你会跳判吗?”
“跳判”就是判官出场时的表演。关佑说:“会。”
“这就好办了。”云中月说,“快要过端午了,天暖了,上海人说‘蛇虫百脚都要出来了’,所以要斩五毒。哪五毒呢?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
“蟾蜍?”
“就是癞蛤蟆。由谁来斩呢?钟馗。你演钟馗,一上来先跳判。跳完了念四句定场诗,就是《奇冤报》里钟馗出场的那四句。接下来上五毒,开打,你用‘五梅花’把他们全杀了。”
“就完了?”
“完了。”
被云中月一点拨,原来《斩五毒》如此简单。顾关佑高兴极了,感谢云老先生,也感谢孙河。
中午到了福安公司,关佑打开彩匣子就扮钟馗。
勾完脸,箱倌孟师傅给关佑“楦判”。当了地府判官的钟馗,以及关公的侍从周仓,这是两个最丑的人,不仅脸丑,身上也丑,除了一般花脸要穿的胖袄以外,还得用东西把他们的肩膀垫高,肚子垫大,这就叫“楦判”。
孟师傅楦肩膀的时候,三儿走来对关佑说:“《斩五毒》也没难住你呀。”
“难得住我?”关佑拍拍肚子吹起牛,“这里头全是戏!”
孟师傅这时候打招呼说:“稍等。”大概是去上厕所。
孟师傅回来以后再给关佑楦肚子。楦起的肩膀挡住了关佑的视线,他没法看清孟师傅手上的动作。
打鼓佬打起三通鼓。钟馗出场前要打三通鼓的。
打完三通鼓,检场的将一小段点燃的线香塞进火筒,让关佑含在嘴里。钟馗上场必须口中喷火。火筒是铜做的,一头有吹孔,另一头为筛状,中间塞了已烧过但未烧透的黄表纸。怕烫嘴,火筒外面裹着布。钟馗要喷三次火,第三次要后仰下着腰喷火。但关佑觉得今天下腰挺吃力。
喷完火,跳完判,该念定场诗了。《奇冤报》中,赵大谋财害命后,他老婆看着钟馗画像害怕,赵大就将画像上的钟馗眼珠挖了下来。接着钟馗上场,就念那四句诗。
“只为金阶恶气多,可恨未中状元科。唐王赐某三尺剑,行遍天下斩妖魔。——我乃钟馗是也。”演《斩五毒》变一变台词就行了。“今当五月五日端阳佳节,有五毒作乱,待某前往人间,斩除五毒,就此去也。”
五毒翻着跟头上来了。这都是妖怪,除了画着奇形怪状的脸谱,还分别戴着红、黄、蓝、绿、白的假发,这叫“蓬头”。关佑便用五梅花跟五毒打。五梅花是开打的套路。两个人对打叫“单对儿”。三个人叫“三人忙”。五个人叫“五梅花”。人最多的叫“二十四股档”,那就要把台站满了。用套路的好处是大家心里有数,关佑和这五毒虽然没在一起排练过,却也能打得丝丝合扣,一点不乱。
只是越打越觉得身上不对劲。这不对劲来自肚子这块,好像有东西牵着,坠着。关佑很想摸一摸,可是上了台就不能有多余的动作,何况正打得不可开交。
直到把五毒一一砍倒,钟馗亮相,唢呐声中拉起大幕,关佑总算有空摸肚子了——他摸到硬硬的一块,还有棱有角的。
回到后台,管事的忍不住夸奖道:“小子,会的还真不少哪。”
“那还能含糊?”孟师傅在一旁笑着说,“人家肚里全是戏呢,对不对?”
孟师傅便来帮关佑脱衣服。
三儿问关佑:“这出戏的活儿不算太重啊,你怎么喘成这样?”
“肚里戏多,就重了。”孟师傅边说边从钟馗的大肚子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竟是一块青砖。
孟师傅今天还算手下留情,以前他曾经给另一个不懂事的家伙塞过两块砖头,那就真够受的了。
顾关佑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再也没跟人说过“肚里全是戏”这样的话,倒是有时喜欢讲讲砖头的故事。
勾完脸,箱倌孟师傅给关佑“楦判”。当了地府判官的钟馗,以及关公的侍从周仓,这是两个最丑的人,不仅脸丑,身上也丑,除了一般花脸要穿的胖袄以外,还得用东西把他们的肩膀垫高,肚子垫大,这就叫“楦判”。
孟师傅楦肩膀的时候,三儿走来对关佑说:“《斩五毒》也没难住你呀。”
“难得住我?”关佑拍拍肚子吹起牛,“这里头全是戏!”
孟师傅这时候打招呼说:“稍等。”大概是去上厕所。
孟师傅回来以后再给关佑楦肚子。楦起的肩膀挡住了关佑的视线,他没法看清孟师傅手上的动作。
打鼓佬打起三通鼓。钟馗出场前要打三通鼓的。
打完三通鼓,检场的将一小段点燃的线香塞进火筒,让关佑含在嘴里。钟馗上场必须口中喷火。火筒是铜做的,一头有吹孔,另一头为筛状,中间塞了已烧过但未烧透的黄表纸。怕烫嘴,火筒外面裹着布。钟馗要喷三次火,第三次要后仰下着腰喷火。但关佑觉得今天下腰挺吃力。
喷完火,跳完判,该念定场诗了。《奇冤报》中,赵大谋财害命后,他老婆看着钟馗画像害怕,赵大就将画像上的钟馗眼珠挖了下来。接着钟馗上场,就念那四句诗。
“只为金阶恶气多,可恨未中状元科。唐王赐某三尺剑,行遍天下斩妖魔。——我乃钟馗是也。”演《斩五毒》变一变台词就行了。“今当五月五日端阳佳节,有五毒作乱,待某前往人间,斩除五毒,就此去也。”
五毒翻着跟头上来了。这都是妖怪,除了画着奇形怪状的脸谱,还分别戴着红、黄、蓝、绿、白的假发,这叫“蓬头”。关佑便用五梅花跟五毒打。五梅花是开打的套路。两个人对打叫“单对儿”。三个人叫“三人忙”。五个人叫“五梅花”。人最多的叫“二十四股档”,那就要把台站满了。用套路的好处是大家心里有数,关佑和这五毒虽然没在一起排练过,却也能打得丝丝合扣,一点不乱。
只是越打越觉得身上不对劲。这不对劲来自肚子这块,好像有东西牵着,坠着。关佑很想摸一摸,可是上了台就不能有多余的动作,何况正打得不可开交。
直到把五毒一一砍倒,钟馗亮相,唢呐声中拉起大幕,关佑总算有空摸肚子了——他摸到硬硬的一块,还有棱有角的。
回到后台,管事的忍不住夸奖道:“小子,会的还真不少哪。”
“那还能含糊?”孟师傅在一旁笑着说,“人家肚里全是戏呢,对不对?”
孟师傅便来帮关佑脱衣服。
三儿问关佑:“这出戏的活儿不算太重啊,你怎么喘成这样?”
“肚里戏多,就重了。”孟师傅边说边从钟馗的大肚子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竟是一块青砖。
孟师傅今天还算手下留情,以前他曾经给另一个不懂事的家伙塞过两块砖头,那就真够受的了。
顾关佑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再也没跟人说过“肚里全是戏”这样的话,倒是有时喜欢讲讲砖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