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人治沙退” 颠覆“沙逼人退”

标签:
沙坡头治沙宁夏腾格里沙漠旅游 |
沙坡头“人治沙退” 颠覆“沙逼人退”
江舒 发自银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千多年前,王维途径这里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这一诗句。若如斯,即是说当时这里就已是滚滚黄沙。但当我们在2009年8月21日来到这里时,见到是不仅仅只有沙漠和黄河,还有一片片绿荫。
沙坡头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我们从银川市驱车南行150公里就来到了这里。现代生活报的张雪梅给我们介绍这片沙漠时说到,这里的年降雨量仅有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64毫米。沙层厚达70-100米,流动沙丘占71%。以前,沙坡头一年中要刮300多次风,沙暴频仍,平均每10小时便见风沙弥漫;沙丘平均每年移动2-5米;300年来,腾格里沙漠不断南侵,迫使中卫绿洲后退了7.5公里,2700多公顷良田被沙海吞没。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茫茫沙海中,一片绿洲豁然展现在眼前。这里蓝天白云,沙黄水秀,瓜果飘香,游人如织……
这还得从包兰铁路说起。1958年,穿越腾格里沙漠连接华北与西北的包兰铁路贯通,这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在沙坡头数次穿越沙漠。当时国外有不少沙漠铁路因流沙的侵袭而被迫改道。通车后的包兰铁路初期也深受风沙的危害,火车被迫停开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保证铁路安全畅通,承担治沙工程的兰州铁路局中卫固沙林场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治沙站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火车穿越的50公里铁路沿线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治沙工程。
经过反复试验,科技人员摸索出“麦草方格沙障”,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花棒、籽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同时建了4级扬水站,将流经沙坡头的黄河水引到沙丘上,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们在高大裸露的沙丘上,扎设方格草障82.6万亩,栽种沙生和抗旱乔灌木5512万多株。由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在沙漠铁路的两侧递次展开,一条护卫着铁路的绿色长廊出现在腾格里沙漠上,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沙坡头因此被誉为世界上首例治沙工程,引起国际环保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来这里参观、学习、取经,包兰铁路也得以40多年安全运行,畅通无阻。
沙坡头治沙工程逼退了沙漠,使16万公顷被沙漠吞噬的土地变成了绿洲,极大地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沙坡头每年的风沙日由40多年前的330天减至现在的122天。植物种类由过去的25种旱生植物发展到现在的453种,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以前这里难见野生动物,如今已有140多种。
在固沙护路的同时,科技人员和工人们还从沙漠里“淘金”,他们夷平了上千座沙丘,开垦出2000多公顷沙地,引黄河水栽种了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还在沙漠里建起了几万个温室大棚,创新地运用木屑拌沙改良的方式,在沙漠里种出了瓜果蔬菜和鲜花。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时间里,还将有几十万到上百万个的温室大棚挺进沙漠,沙漠经济将成为这里的又一道亮点。
今日沙坡头,已成为“中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滑沙中心”、“人地关系教育基地”、“中国长城的故乡”、“黄河漂流的故乡”,最终将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大漠、黄河旅游度假区”、“世界沙漠旅游胜地”。
沙漠大棚里种出的瓜果蔬菜。
沙漠大棚里种出的瓜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