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已发2013年7月21日《厦门晚报》)
(2013-07-25 12:54:32)
标签:
李秋沅惟有时光书评文化 |
分类: 视读笔记 |
微博上高和老师戏谑秋沅是“得奖专业户”,虽是玩笑话,却道出一个事实,秋沅的作品越来越得到文学界的肯定。与此同时,她的书也一次次不断印刷,印数之大已让她的书跻身于畅销书之列,这又说明她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也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作为朋友我对这一点都不意外。虽然对儿童文学界并不熟悉,但是我相信秋沅的作品在儿童文学界绝对是个另类,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面目让其不难脱颖而出。搞过文学的都知道,要想把作品写出自己的面目是何等困难,但是秋沅似乎自然而然就做到了。也许这跟她这个人有关,从她的作品里我看不到刻意哗众取宠的影子,她就像个深居山中的女孩,自顾自地说话,自顾自地写字,一开始写的字也许并未想过给人看,但是看过的人却很惊艳。
人说文如其人,从我的经验,并非人人如此,或者说并非人人看起来如此,但秋沅绝对是人文一致的。她的小说,语言唯美、典雅,但却有着哀伤的底子,让人看了心中萧瑟。她的人物都带着旧时代的痕迹,仿佛穿破历史的迷障,入梦而来。我很难想象没有鼓浪屿世家的背景,李秋沅如何熟练驾驭这一切。在她的新书《惟有时光》里,她提到她的家庭背景,提到她的生活经历,作为朋友我们已经熟知,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你也可以从这里寻出端倪。在《时光之井》一文中她写到她外公懂得四国语言外加三种方言,提到很小的时候就被外婆带进了鼓浪屿“三一”教堂,提到十岁时曾经为了练好一首曲子一天六个小时坐在钢琴前,提到她的母亲曾与钢琴家许斐平师从同一位启蒙老师……这样的环境熏陶出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李秋沅:高贵、典雅、善良。然而这只是她的一面,从电话里偶尔高呼的“兄弟”,爽朗的笑声,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相对陌生的秋沅,这个秋沅是一个豪放得让人感觉可以仗剑走天涯的秋沅。也许正是她性格中的这份豪迈,才会让她有一种现时代已逐渐稀缺的“英雄情结”,才会让她格外欣赏被鼓浪屿人称为“英雄花”的木棉花,才会让她在小说《茗香》中塑造出那样一个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番婆形象。
也许同样是因为这份豪迈,李秋沅在文学上也透着一股永不满足的野心,她不满足于只坚守一个已成为她文学符号的木棉岛,而是开疆辟壤,再造一个盛放她幻想文学的千恒岛。这一点从她的新书《惟有时光》里看得最清楚。《惟有时光》是秋沅的第五本书,如果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集《走过落雨时分》中,秋沅的文学面目还比较模糊、主题相对分散的话,那么后面这四本,她的面目已越来越清晰,写作脉络已基本稳定。她的小说主题和形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侧重于写实,一个侧重于写虚;一个着力于回忆,一个着眼于幻想。秋沅自己应该也很清楚,或者这正是她自己刻意追求的,所以在她这本最新的小说集中,恰恰分了两辑,而这两辑恰好代表了她的这两种写作倾向,从这个意义上,简直可以说《惟有时光》是她小说一个阶段的总结性之作。
李秋沅之所以这么刻意地虚实两条路子同时发展,可能跟她对小说虚、实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有关,小说过实则失去其灵巧,过虚则失去其厚重,她不愿失去任何一个方面,所以倾向于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但是不管形式上是实还是虚,在作品的精神上,李秋沅所有的作品却是一脉相承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对美与善的追怀和赞颂。但是,谁知道这个一言以蔽之,遮蔽了多少更丰富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