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鼎沸中的坚守

(2012-07-04 00:16:17)
标签:

南宋

鼎沸集

书评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鼎沸集》是南宋兄新近出版的一本随笔集,书尚未出,即表示要送我一本。我自然高兴得很。敝寓南宋兄的大作已有三本,加上这本已是四本。放在书架上,也是颇为醒目的一排。南宋兄到过我的书房,看到自己的书整整齐齐摆在书架上,很高兴,如果我说他送我的书我全部认认真真地通读过一遍——有的篇章甚至不只一遍时,想必他会更高兴。他就是这样一个爱书,而且也喜欢别人爱书,更喜欢别人爱他的书的人。

这实在是他的可爱之处。认识南宋兄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印象,或曰书痴,或曰书虫,反正都跟书有关。以前他迷恋博客,现在迷恋微博,但不管写什么,总之三句不离书。我这“疑似一书痴”在他面前,也只得自叹弗如,甚至连“疑”都不敢疑了。记得一次在集美参加读书会活动回来,大家嚷着去喝茶,独有他建议去逛书店。于是去了琥珀。不多时,每人就各挑了一大摞,当然南宋兄挑得最多。我因为前几天刚来过,所以狠了狠心,一本都没买。出门时,南宋兄看到我两手空空如也,十分惊奇,待得知我一本也未买时,颇带责备的样子说:“你的心真狠。”

没买书也算心狠!这是我第一次得到这样的评价。虽有点不以为然,但心里总觉有愧。几天后果然又去了琥珀一趟,买了几本书回来。然后发微博告诉他:你现在总不能说我心狠了吧。

爱书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毛病,喜欢逛别人家的书房。他逛过我家的书房,可惜我一直不得其门而入,这让我颇为遗憾。因为据说他的藏书已有近两万册,这在我眼中可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我自己已自觉藏书不少,但跟他比起来,则真如芝麻与西瓜之别了。但到底他的书如何之多,数字是否有水分,总要自己亲眼看过才真切。不过一次去集美淘书,在诗人老茂家,他的一席话倒让我相信他的话应该不虚。那是老茂谈到他所在的大学,藏书数量跟招生人数有挂钩,图书馆多五十册藏书就可多招一个学生,南宋当即大方地表示,为了能多让几个学生上大学,他愿意捐书四百册。我听了不由暗咋了一下舌头,能够一下子捐出四百册书,关键是还肯一下子捐出四百册书,当可想象其藏书量之大。

南宋兄爱书却不吝惜书,这一点在我看来相当难得。众所周知,爱书人往往有恋书癖。癖是一种病,得了不易好,病症表现为书房就像个无底洞,往往只有进没有出。虽天天哀叹书房太小、书架不够多、书多无处放、书多没时间读,但你让他送你一本试试,他立刻捂住了小碟子,偷偷看一眼,然后说:“书多乎哉,不多也。”心疼那个样仿佛是要割他的肉。

但是南宋兄并不。读《鼎沸集》,才知道他这一点是有精神根源的。在《小老鼠钻进书房》一文中,他记张政烺先生有时在书上很小气,小老鼠钻进书房都能让他一个晚上睡不好觉,有时却又极大方,为了培养有前途的年轻人,可以让出自己的书房。南宋兄跟张政烺先生在这一点上倒是异曲同工。

不止捐书,在送朋友书上,他也是大方得很。这里的送,不只是送自己写的书,还包括别人的书。记得有一年《上海文学》编辑张重光老师来厦,我约南宋一块往谈,聊到鼓浪屿,正在兴头,南宋兄突然告退,正在我们莫名奇妙之时,他又闪身出现,手里却多了几本关于鼓浪屿的书,记得其中有一本是龚洁先生的《鼓浪屿建筑丛谈》,要送给张老师。原来就在这几分钟时间,他已到过了隔壁的光合作用书房。

这些都是我万万不及的。

南宋兄在捐书送书上大方,并不表示他不爱惜那些书,因为紧接着他就又说,真让他挑出送哪些书还真非易事。这点想必爱书人都有同感。我有时整理书架,想清理出几本书,翻翻这本,看看那本,书架上的书全翻完了,也清理不出几本来,总觉得每本都重要,每本将来都要看——虽然到最后,大多数仍是留着吃灰尘。

南宋兄爱书,还可举一例,仍是那天晚上在老茂家,他看中老茂一本旧版《百年孤独》,一下子就像情郎看到了小媳妇,翻来覆去,爱不释手。老茂知他心意,故意与他石头剪刀布,三局两胜,赢了拿走,输了留下。三局过后,南宋侥幸,狂喜不已,当即拍下两百元钱要拿书走。钱老茂自然不肯要,南宋兄爱书的癖性倒暴露无遗。

南宋兄书如此之多,自然是他日积月累的结果。不仅厦门的书店被他逛了个遍,到外地也是必要去书店的,在他眼中或者书店才是最美的风景。青岛薛原编了本书,叫做《独立书店,你好》,厦门篇就是约南宋写的。我想来想去,还真就他最合适。有些说实话,我们都不屑逛,或者觉得淘不到什么好书的鸡毛小店,他都能逛得津津有味,真服了他了。

买了书,自然要看,不看只能成为藏书家,称不得读书人。南宋自然是读书人。关于他读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老婆告诉我,她坐车经过大同小学,看到南宋正端着一本书在日光下读。可惜,她说,当时未带相机,要不真要把它拍下来。我向南宋兄求证,南宋兄承认,他说每日去等女儿放学,懒得跟其它家长闲谈家长里短,于是只好如此看书。

他看书看得多,这还不稀奇,关键是他还能记得住,谈起来头头是道,必要时还背上一段,让人听了瞠目结舌。我不止听过一个人夸他口才好、记忆力好。关于他有一个段子,听来好笑,但却可看出他的博闻强记。他是厦视TV透的常客,据说他上节目必谈鲁迅,一次主持人跟他开玩笑,说南宋,咱以后能不能不谈鲁迅。他立刻回答:可以,那我谈沈从文。我猜想这个段子里或者有戏谑的成分,但却不无他真实的影子。

虽然读书多,博闻强记,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肯定不会仅以读书人为傲,因为读书毕竟是件相对容易的事,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家,他写小说,也写散文、书评,甚至还客串写过几首诗,发表在大名鼎鼎的《厦门文学》上。不过,我有时忧心他读书如此之多,会不会影响他的写作,因为我就有类似的问题,但他显然不以为然。那次从琥珀书店回来,在公车上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答道:“还是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广泛地借鉴。你看现在那些作家,写得东西越来越差,就是因为不读书。”我这才知道原来我们根本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种人。对于我成问题的,在他那里根本不成问题。

这不,转手他就拿出了这本厚厚的《鼎沸集》。鼎沸集,多好的书名,在自序中,南宋谈到之所以起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书房窗户正对着一所小学,经常人声鼎沸,“没有相当的定力,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其实放眼今日中国,何处不是人生鼎沸,“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前的北平,因为战乱,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今日的中国,虽无战乱,又何曾可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没有南宋兄面对金钱、权势时的那份定力,没有南宋兄在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时常让人感动的对书与文学的热情,没有南宋兄对精神世界的顽强坚守,在这个躁动不安、人声鼎沸的中国,一切都是妄谈。

 

                                  2012年7月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