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雨斋读书笔记之:关于“三寸金莲”

(2011-08-07 21:02:33)
标签:

夜雨斋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多年前,曾在一本文学杂志上读到过冯骥才的一篇小说《三寸金莲》,时隔多年,印象仍然很深刻,虽然某些细节已经忘记。小说写的是清末民初天足运动萌芽发展那段时间的事,记得其中一个细节是女人们坐在幕布后,露出三寸金莲供有小脚癖的男人品评。当时还在读中学,对相关历史背景并不熟悉,但是对小脚并不陌生,因为奶奶就是。民间有一句俗语:大意是什么什么东西像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脚布臭倒没细闻,长却见识过,第一次见奶奶解裹脚布时,我便惊讶于其解来解去,没完没了。

其实那时奶奶已经放足了,只是放得并不彻底。我们家不是大户,爷爷是要下地干活的,奶奶不用,并不是说家境好,而是爷爷能干,一个人即足矣,另外一个原因或者即是,奶奶的小脚下地不方便。但是其它与奶奶同龄的老人便不一定有奶奶这样的好运气,我是看过一些同样缠了小脚却仍要下地的,虽然看起来确实滑稽。

近来在报纸上读到萧春雷老师“闽小记”系列里的一篇文章(《闽西客家妇女也缠足》),谈的是闽西客家人缠不缠足的问题。根据文中透露,长久以来,甚至《清稗类钞》这样的著作里,都是说客家人不缠足的,甚至客家学的开创者罗香林都因为孙中山的母亲缠足而认定其非客家人。但据萧老师的经验和观察,并非所有客家人都不缠足。从而得出结论:“总之在福建,客家妇女也有缠足的,闽南妇女也有不缠足的。一个地区是否缠足,不但与族群相关,也与家境贫富相关,缠足的受害者主要是富家千金,贫女可缠可不缠。看到一双小脚,就铁口直断,说她一定不是客家人,至少在福建是行不通的。”我服膺这样的结论,但是问题随之而生。如果说妇女缠不缠足与族群相关,这个族群指的应是一种族群文化,如果是文化的话,其影响力应该足以使一个地方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否则难以称之为文化。罗香林可能即是从这个角度否认客家妇女有缠足的例外情形。如果说缠不缠足与家境贫富相关,则说明族群不缠足文化并未强大到足够的地步,那么这些人又如何抵御中原缠足文化的影响呢?而且,读《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可知家境贫富对缠不缠足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该书卷三第690页,斯坦因写道,他在敦煌看到的女人都是缠足的,他还因此感叹:“我每次看到这些女人那几乎残疾的脚时,心中总是感到惊奇,即使最卑贱的女人,也要包小脚,这对那些生活在城镇上的女人影响可能不大,但却严重影响下地劳作的农家妇女的生活。没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强大力量,这种对双脚的自残行为是难以保证实施下来的。”由此可见,即便在边远的西北边陲,下地劳作的妇女也是要缠足的,并非只有富家大户的女人才缠足。而且古老文明传统的力量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冯骥才《三寸金莲》小说里已写到这关系到一个女人能否嫁得出去。今日翻阅《郑板桥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1月版)读到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给侯嘉璠的一封信,开首即提到:“鄂公子选妾吴门,得邵氏之女,姻缘将成,忽因此女足大而黜,事遂中变。”可为明证。

这个邵氏不知是大家还是小家,因为是选妾,如果是娶妻,则必大家无疑。令人奇怪的是,此邵氏之女为何不缠足(或者并非未缠,而是缠得不够小)?信中未言,不便猜测。再寄侯嘉璠又记一事,也颇有意思,“尝有士人娶一女,姿色绝士,而裙底之双足极大,士人意有不满,时露于悒之色。女问之,士人以实告,女微晒之,随后朗吟曰:‘三寸金莲自古无,观音大夫赤双趺。不知缠足何时起?起自人间贱丈夫。’士人顿觉开悟,夫妻欢爱,逾于新婚燕尔焉。”郑板桥未提及故事发生年代及士人名姓,与上封信所说鄂公子、邵氏女有地有姓迥异,我怀疑故事是郑板桥自己编造的,因为郑板桥反对缠足,认为以妇女足下为美者,“正见其瞳子如豆大,不识丰韵姿色为何物也。”即是说不懂得审美。关于三寸金莲始自何时,郑板桥在信中也有所论述分析,一说起于李后主,郑板桥不认可,因为乐府《双行缠》中即有“新罗绣行缠”句,《史记》中也有“临淄女子,弹弦缠足”句,可知古已有之。但古诗中亦有“两足白如霜”、“临流濯素足”的句子,咏的是不缠足。以此观之,缠足和不缠足都是有的,具体缠与不缠原因仍不详。难道真的只是个体原因?虽后来形成一时风气,但并未形成法律或强制命令(萧老师云,据说,明太祖时倒有个命令,是禁止“贱民”缠足——男不许科举,女不许缠足。萧师云,很荒谬,缠足变成当时一项基本“人权”了),风气之下违背风气者仍有之。

最有意思的是,因为郑板桥为大足辩护,反倒惹起侯嘉璠的猜疑,认为郑板桥之所以这么起劲地为天足辩护,是因为郑板桥的老婆是大脚。郑板桥不得天赌咒发誓,声明自己的老婆“虽人老珠黄,说不到一个美字,但拙荆双足,固不因年高而变大”,“若言拙荆裙底真形,虽不及燕赵女子之天然纤小,犹足压倒一般鹅头脚而有余。我若夸口,烂断舌头,老弟再不相信,不妨亲来署中一见。端的人老脚不老,不是妻子脚大,丈夫替他撒一大谎也。掷笔胡卢。”因为怕人不信,不惜赌咒发誓,且让人自来署中亲看,看来郑板桥真是急了。不过,倒是让我等观者不由莞尔。

                             2011-8-7夜于夜雨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