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雨斋读书笔记之:不谋而合

(2011-08-04 16:08:07)
标签: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读赵家璧《文坛古旧录·老舍和我》一文,其中提到老舍曾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份《良友》画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歇夏》的杂文,文中写到老舍曾想写一个长篇小说,“内中的主角是两位镖客,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可是到末了都死在手枪之下。我的意思是说,时代变了,单刀赴会,杀人放火,手持板斧把梁山上,都已不时兴;大刀必须让给手枪,而飞机轰炸城市,炮舰封锁海口,才够得上摩登味。”这不由让我想起冯骥才的一篇小说《神鞭》,其意大概也是如此,神鞭再厉害,毕竟不如洋人的火炮,主人公最后也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鞭子被洋枪打断了之后,痛定思痛,干脆剪掉了鞭子,练成了个神枪手。应该说同样的创意,冯骥才选择的道具更有象征意义,从神鞭到神枪,象征着清末民智的开启,传统跟现代,保守跟改革之间的矛盾和调和。但冯骥才所想表达的或者仅次而已,停留在历史的表层,老舍想表达的可就更深了一层,他在那篇文章中又写道:“这篇小说假如能写成的话,一方面是说武侠与大刀早该一齐埋没在坟里,另一方面是说代替武侠与大刀的诸般玩艺不过是加大的杀人放火,所谓鸟枪换炮者是也,只是显出人类的愚蠢。”这后一点,至少我在冯骥才的小说里没有读到。

我敢肯定冯骥才在写《神鞭》之前,肯定没有读到过老舍这篇文章,如果读到了,我怀疑他是否还有写下去的信心,虽然“大家往往思想到同样的事,这本不足奇”。但是毕竟二人想到的时间已差了四五十年。而且,老舍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他之所以在写了五六千字停掉不写,也是因为“大概在今年春天吧,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个短篇小说,所写的事儿,与我想到的很相近”,因而虽然觉得大家想法一样不足奇,“可是我不愿再写了。”

文学贵在创新。别人嚼过的东西就不想再嚼,这种想法实在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冯骥才看到,不仅老舍在五十年前就想写过类似的故事,而且跟老舍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先辈也经写出来了,他还会继续把这个故事嚼下去吗?这样想想,觉得冯骥才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也是好事,否则,我们就看不到这篇神奇的《神鞭》了。毕竟主干相似,枝叶不同,也是可以各有风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